【谭盾最著名的音乐】在顶尖华人音乐家谭盾看来 “未来音乐”是什么
摘要:谭盾未来音乐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我不想跟着别人追浪,我想自己站在浪尖上面,所以我就自己造浪,我造的浪也希望别人能在这个浪尖上面来跳。这个浪是融汇东西、贯穿世界、流畅历史的一条声音的河流。”10月25日,华东师大“谭盾未来音乐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音乐家谭盾分享了自己对于音乐的思考,同时他也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特聘教授。
作为当今国际顶尖华人音乐家,谭盾的艺术创作和他传播的“中国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气浪。“好多次听谭盾教授的作品,我都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国际魅力。”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
“在我的音乐里面,我面对的是天地”
在音乐“浪尖”上跳舞的谭盾,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热爱。他常常从哲学中汲取音乐灵感:阴阳学说带给他关于未来的感知,“天地与我为一”的概念激发他创作一部“九歌”的冲动。他表示,哲学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哲学内涵,人们会觉得音乐只是本地本民族阶段性的娱乐,和世界没有关系。
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从小深受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民间文化里,石头经常和飞鸟对话,缓缓流动的溪水也是可以说话的,一切都能演化成生命,这种丰沛的想象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典雅、传承的东西就是从最泥土的草根上面滋生出来的。在我的音乐里面,我面对的是天地。”
在古典音乐的学习中,谭盾发现,对于中国的音乐来说,缺的是哲学基础之上的创造。他开始寻找哲学与音乐之间的突破点,“我们有非常完整的哲学、历史和音乐的体系,包括声音的体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突破点,可以让全世界都得以分享中国的音乐”。对他来说,东方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声音的结构,西方的古典音乐则是在物理碰撞中和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之间寻找结构。
出于这样的思考,谭盾创作了自己的《武侠三部曲》——以大提琴为演奏主体的《卧虎藏龙》,以小提琴铺陈主题的《英雄》和以钢琴贯穿始终的《夜宴》。在《卧虎藏龙》中,他把大提琴变成了二胡,让马友友如当年阿炳拉《二泉映月》那般,将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声音;《英雄》中为模拟秦代古弦子的音色,他把小提琴拆去琴弦,代之以二胡的丝弦,并用古琴的装弦调弦法装调;《夜宴》里则别出心裁地使用钢琴,在最低音区敲击出类似于重金属的声音,以渲染出大唐盛世穿越千年的凄美与落寞。
“乐队是不是像古琴一样形断意不断?演奏的时候他人对句法的感觉是不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指挥能不能大音希声?一系列哲学层面的中国学派的点点滴滴出现在我脑海里。”
谭盾的“造浪”是成功的。他凭借《卧虎藏龙》里的音乐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莱美大奖……他和他代表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把消失的声音带到未来”
在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艺术灵感的同时,谭盾也开始把眼光转向科技与未来。他正在筹备“声音博物馆”,已经花费5年时间,通过录制采风旅游的方式把全世界各地消失的乐器、乐谱、民间艺人、声音活化石收录进来,存入声音博物馆,运用科技“把消失的东西变成未来,把传统的东西带到未来”,将声音遗产流传下来。
谭盾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一部动漫3D交响乐作品——只用“哆、瑞、咪”三个基本音符创作出的一首交响诗。“通过五线谱,来隐喻大楼、路、历史,这个建造的速度到最后可能会威胁我们的存在,未来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这些担忧促使他积极推动“贝多芬未来计划”的落实。他认为,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是未来主义的作品,他在这个两百多年前的作品里听到了鸟、风,还有大自然,“那个时候,音乐家就呼吁我们对自然的爱护。”
与年轻人在一起,让他感受到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探索未来,并创造自己。这是“谭盾未来音乐研究中心”设立的初衷之一。这也是谭盾首次与国内高校合作,创建以其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据悉,中心将聚焦音乐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音乐与哲学、音乐与科技、音乐与电影三个领域的跨界研究。而这些“跨界”,正是谭盾所理解的音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