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严刑峻法的背后真相 居然是……
范增,作为一个在楚汉之争中起到巨大作用的关键角色,居然在史书中是个来历不详的神秘人。只知道他的籍贯是安徽省巢湖市附近,平时在家,好出奇计。大泽乡起义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岁,在他七十岁之前都有哪些活动,他的家人朋友有哪些,后人一无所知。在张楚政权已倒台,项梁与另一支自立楚王的起义军火并后,正彷徨无计的时候,他就如同天外来客一般,突兀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范增的神秘,也就仅次于两个人:一个是陈胜吴广起义时,突兀出现又没有下文的神秘算卦先生,另一个就是点拨张良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黄石公。对秦末乱世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位超级智者,居然全是不知来历的神秘人!
如果从活动范围、时间先后、以及行事逻辑上看,搞不好算卦先生和范增是同一个人:活动范围就在苏北安徽一带,先煽动陈胜作为炮灰首先起义,搅得局势天下大乱,然后再辅佐他心目中的最强势力项氏集团来登上帝位。切入时机也极好,在项梁最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雪中送炭,从而一举进入项氏集团权力核心,拿捏得分毫不差。
黄石公和范增这一对神秘老人可能相互认识。战国末期的牛人多半都有游侠之风,喜欢云游四方,结交同道。这么牛叉的两个老头,住的地方又离得不远,很可能两个人常常坐而论道。虽然都信奉黄老之术,但是仍然存在理念差异,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干脆开了个惊天豪赌:以天下苍生为棋局,下一场大棋来决定胜负。黄石公显然更加高明,都不用自己出手,随便点拨个弟子张良,就击败了范增。
范增张良对弈
以上这段纯属笔者揣测,读者请不要过于当真。但是,范增与张良相互斗智,这事在历史上是确凿无疑的。虽然范增最终落败,但他确实是相当了不得的政治棋手,上来第一招就是一个大杀器:拥立楚怀王!
如果没有陈胜的张楚政权,可能天下人真没几个人,还能想起楚怀王是哪根葱。因为在一百多年前,楚国王室就已经衰落,权臣一手遮天,就是楚人也只知道权臣,不知道楚王,更何况楚怀王是倒数第六代楚王,已经死了快九十年了。
但从大义名分上说,显然复兴楚国,要比复兴“项家势力”要更拿得出台面,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政治正确”。虽然大家心里大都不以为然,但是嘴上都得这么说,而且谁敢公然反对,那就会被人抓住把柄,被群起而攻之。张楚政权折腾了半年,相当于前期暖场造势,把“楚国复兴”这个概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里,然后陈胜又及时挂掉,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时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借用楚王的名号,来号令天下诸侯,打“楚王反秦”这张牌,必然应者云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新的楚王叫做楚怀王呢?按照正常的逻辑,比如说他们找到的这个人叫熊心,那就应该叫楚王心。至于我们常听到的楚庄王、楚怀王、楚考烈王之类的名号,那都是死后由下一代楚王起的谥号,生前是不会这么叫的。
比如最后一代楚王没人给他起谥号,就叫楚王负刍(他的名字叫熊负刍)。直接用先王的谥号楚怀王来称呼楚王熊心,就是因为楚怀王当年受骗入秦,并被囚禁到客死异乡,这是很好的一出悲情故事,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想象,秦朝是多么的卑鄙无耻。另一方面,直接用谥号称呼熊心,也证明这个立楚王的举动从一开始就是立块牌坊,无论是范增还是项梁,都没有把楚王真的当回事,只是作为一件政治工具而已。
熊心是楚怀王的孙子,楚国被灭之后,楚国的那些旧贵族也没人惦记他,熊心流落民间给人放羊,虽然穷苦,但生活也算平静。突然有一天,一群人找到他,给他换了身衣服,成为了自己爷爷的化身。
按说,最完美的做法,应该是立一个不懂事的婴孩作为傀儡,才是对项氏集团最有力的。可是事有不巧,楚国王室血脉稀薄,男丁就剩这么一位成年人了,只能将就一下。后来,项梁死后,熊心不甘心被控制,因而产生了自主行动,与项羽发生了冲突,从而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也令项羽失去了大义名分。
不过在一开始,至少在表面上,项梁还是表现出相当尊重这块牌坊的。有了楚怀王这面旗帜,前来投奔项梁的人马也就更多了。刘邦此时也带着一众兄弟手下投奔项梁麾下。项梁对这些人大肆分封了一番,建都盱眙(今淮安市盱眙县),并自号武信君。范增的妙计让项氏集团都没怎么出力,就招来一大堆加盟商,迅速成为最大的一支反秦队伍。
张良在此前刚刚投奔刘邦,因此他也算是项梁的手下。张良还没有忘记兴复韩国的使命,他向项梁请求,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项梁答应了。于是张良暂时离开刘邦,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张良任韩国的司徒,也就是这个韩国实际的掌权者。
但是韩国实力很弱,夺得数城又被秦军夺回去,如此韩军便在颍川一带来回游动,此时的张良身上,还完全没有表现出他日后名动天下的实力,这说明,再好的idea,没有超强的执行团队,也是白搭。同时,在赵、魏、齐、燕的故地,各国旧贵族纷纷打出旗号称王。天下又恢复到秦统一天下之前,诸侯并立的态势。
在当时的群雄之中,除了出身于旧贵族的诸侯之外,还有一些势力也不容小觑,例如黥布、彭越、张耳、刘邦等。在传统的历史书中,把这些人看作农民起义军的代表。但是,他们真的能代表农民吗?
令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很多研究战国和楚汉历史的人,似乎连当时的社会阶层状况都没搞清楚。有人说刘邦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有人说他是游手好闲、横行乡里的地痞无赖,这些断言都离真实情况相去太远。
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后来长期稳定的中国农耕社会,存在本质的差别。由于春秋战国长期持续的战争,在社会中早已形成了一个脱离生产,以战争为生的独立阶层。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定义,这个阶层的人叫做“游侠”,但如果对比十六世纪日本战国时期的状况,其实这些人更合适的名称叫做“武士”,说白了就是一群职业或半职业的雇佣兵。
日本武士
他们从小学的就是纵横、谋略、兵法、口才、技击等与战争有关的知识,只为长大之后投靠合适的主公,凭借才华受到重用,并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这些人各个身怀绝技,或者擅长谋略,或者擅长兵法,或者擅长武艺,但是在一个大一统的社会,他们本身就是动乱之源!
前文中提到战国四公子分别养了几千门客,并依靠这些门客的力量,拥有强大的能力,这些门客中绝大部分人都属于游侠。其实除了四公子,其他贵族乃至富豪乡贤,都会或多或少养一些门客。而其中较为优秀的门客,又会养属于自己的门客。如果熟悉日本战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与日本的武士制度如出一辙。
立志“天下布武”的大名织田信长,门下有一大群出色的武士家臣,比如明智光秀、丰臣秀吉、泷川一益、柴田胜家等等。每一个高等级家臣又会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家臣,例如明智光秀靠着自己的家臣发动“本能寺之变”,杀死了主公织田信长。而丰臣秀吉又依靠自己的家臣势力,消灭了明智光秀,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资源,并最终统一了日本。
日本战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武士所支配!
游戏中的本能寺之变
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
同理,中国的战国时期,支配社会秩序的真正主角,正是游侠阶层!至于所谓“诸子百家”,不过是游侠们在战国这个狩猎场获得猎物,所必备的理论工具而已。
中国战国的游侠,虽然组织性不像日本武士那么严密,没事也不搞切腹自尽什么的噱头,但也有上下尊卑关系,在上的是大哥,在下的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小弟服从大哥。游侠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国籍差异,却有大致不成文的等级,游侠归附门主,有下客、中客、上客的分别。这些人行走在法律秩序之外,黑道白道之间,组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势力,战时是叱诧风云的力量,和平时期就是为祸一方的黑社会了,成为政府的天然对立面。
韩非子在《五蠹》里写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意思是说,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战国的儒生可不是后世那些腐儒,儒士郦食其单枪匹马说服齐王田广归顺,能说服也能策反,能耐可大得很。这些儒生其实也属于广义的游侠一类。
韩非子
由于中国的国土和人口是日本的数倍,因此中国的游侠总量也比日本的武士要多,阶层差异也比武士要复杂一些。大体来说,可以有国侠、县侠、乡侠、里侠的差异。
在战国的游侠世界里,最高一级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燕国的太子丹等人,本人或是王族公子,或是高官豪门,身居国都,另有有领地封邑以供养士,手下游侠来自六国,数量可以千人计,他们是势可敌国的游侠养主,不妨称为国侠。
次一级的游侠,如张耳在外黄,王陵在沛县,本人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豪富,或者是与豪富关系密切的游士,身居县城,饶有资产,一县之内的游侠,慕名附势于门下,人数可以数十百人计,不妨称为县侠。
再下一类,大致就是丰邑乡镇上的刘邦一类了。他们身居乡镇街上,或者家境富裕,或者别有生财之道,可以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浪荡游闲,人数以数人十人计,不妨称为乡侠。
至于最下端的游侠,大概就是居住在闾里间,跟着乡镇上的大哥吆喝的少年,如同丰邑中阳里的卢绾、沛县屠市上的樊哙一类人物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里侠。
由于秦朝一统天下,消除了国内战争,这些过惯了刀头舔血生活的游侠们,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秦朝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定严刑峻法来限制这批行走在黑白两道之间的人,或者让他们做劳役,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出来闹事,自然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反感。
刘邦、韩信、陈平、黥布、张耳……这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他们共同的身份叫做游侠!而这批靠着战争牟利的利益阶层,才是引发秦末巨变的生力军!
要知道,此前中国陷入分裂战乱的状态已经达到数百年之久,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源都是面向战争的需要而配置的。天下一统之后,军队里的军人可以解甲归田,但是这些从小就脱离生产,专门为作战培养的 精英人才,让他们去种田还是打铁?没有几个人愿意。此外,还有以军备制造为代表的从业人员,可以称作那个年代的军工复合体群体,你让他们军转民,哪里能找到那么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啊!
而且,几百年社会惯性已经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青少年仍然以从事游侠行业为志向。比如说韩信家里穷,不去干活挣钱,四处蹭饭,成天抱着把剑,就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在战争中成为大英雄。要是没有后来的天下大乱,这位未来的军神,就是淮安城里被人所不齿的一个小混混了。
秦始皇为了对付这帮人也没少费脑筋。史书上记载了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也在1588年向全国发出刀狩令,收缴全国兵器,拿去塑造京都东山大佛殿的钉子。但是光收缴武器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人的安置。
丰臣秀吉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秦始皇则是南征百越,北抗匈奴,修长城、修皇陵,修阿房宫,总之不能让这些人在社会上闲下来。但事实证明,还是有大量的游侠藏身民间,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真相来了,秦朝最大的社会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军事专业人员的退伍转业问题。关键是这帮人根本没想着转业,总觉得天下还会大乱,这样才会有用武之地。秦朝政府强令他们转业,他们就觉得政府管得太宽了,是苛政,要反抗!毕竟此前已经乱了几百年了,在他们看来,乱才是常态,稳定才是变态。秦朝的严刑峻法,都是针对这帮不安分的闹事分子来的。
后世中唯一与此相似的就是隋朝,同样是经历了长期战乱,同样存在大量以战争为生的武士阶层。因此隋朝和秦朝一样,拼命搞大工程,消耗人力,但仍然天下大乱。因为如果不乱,就有一大批人从养尊处优的社会精英,变成吃不上饭的穷光蛋!
史书上还告诉我们,秦朝苛政引发暴乱,汉初修生养息,经济得到恢复。但是人口数字告诉我们,秦朝的总人口是三千万,汉初的总人口是约一千五百万。冰冷的数字传递出如下事实:
十年的战争浩劫,消灭了50%的人口,然后就踏实了,能瞎折腾的青壮年基本死光了么,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了。也就是说,大部分游侠都在战争中被消耗掉了,世界也就终于消停了。
游侠们把自己作死了,终于换来天下和平,这就是一个关于nozuonodie的故事……他们自己作死不算,还拉了无数百姓跟着陪葬,真是一个大悲剧。
至于像黄石公和范增这样的黄老之士,则是隐身幕后,让别人去送死,自己看戏的主。如果真存在黄石公与范增之间的赌局的话,那么黄石公看好的就是游侠阶层会在这场炼蛊行动中成为最后赢家,而范增的观点比较传统,他认为未来还是属于传统贵族势力。事实证明,还是黄石公的眼光更高,游侠出身的刘邦技高一筹,夺取了天下。
为啥笔者这么断定黄石公看好游侠呢?黄石公赠书给张良时候,是这么说的: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黄石公肯定还告诉张良,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所以张良在路上偶遇刘邦,两人一番谈话之后,刘邦就让张良五体投地,张良从此认定,此生的主公就是他了。因为黄石公所提到的王者的特征,刘邦身上全部具备。
刘邦不但是游侠,而且不是普通的游侠。在丰邑沛县一带,存在着一个以刘邦为核心的游侠小集团。曹参、萧何、周勃、夏侯婴、卢绾、樊哙等人,他们可能也会拥有正当谋生手段,但都至少拥有可以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一技之长,而且他们都以老大不小,平日游手好闲,看起来不学无术的刘邦马首是瞻。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真的仅仅是刘邦人缘好?
另外,刘邦身边为什么聚集了这么多牛人?按照常理,一个县里的黑社会也出不了几个真正的人材啊?而且秦朝时候一个县,顶天也就几万人,人口基数比现在的一个县要小多了。作为对比,沛县还有一个游侠头目叫做王陵,刘邦在发迹之前认他做大哥,但是王陵身边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没有,和刘邦身边这帮人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刘邦进了关中之后,萧何第一时间就去收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等资料,一个小小的县吏就有如此眼光,是不是有点牛到逆天了呢?
围绕着刘邦,奇怪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吕雉的父亲吕太公跟刘邦没说两句话,就要把宝贝女儿嫁给他,难道真的是吕太公会看相吗?刘邦逃亡芒砀山,为何有一大票人誓死相随?难道刘邦真的自带王霸之气,真龙之相?刘邦的外在表现之下,到底加了多少层掩饰?
下一章起,将逐步向你揭开刘邦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