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明史】写于70年代的明史

2019-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万历十五年>原是一本英文书,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应了英文意思,1587年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是平平淡淡的一年.而在这一年发生的小事,却是大事发生的症结.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本书的意图也是在着重说明这一看法.[百家讲坛明史]写于70年代的明史1587年距鸦片战争尚有253年,但是当时的明朝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

《万历十五年》原是一本英文书,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应了英文意思,1587年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是平平淡淡的一年。而在这一年发生的小事,却是大事发生的症结。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本书的意图也是在着重说明这一看法。

【百家讲坛明史】写于70年代的明史

1587年距鸦片战争尚有253年,但是当时的明朝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制度上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这些正是中国从汉唐之盛到明清之衰败的主要原因。

【百家讲坛明史】写于70年代的明史

这本书很精彩,精彩到想一口气读完,排队的时候拿出来读,吃饭的时候拿出来读,睡前也是要再品味一下标注。正文不想剧透,也太难剧透,如果要做笔记的话,那非得把一整本书都放上来不可。只想写明自己的感触:

【百家讲坛明史】写于70年代的明史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对客观,有血有肉。

比方说万历皇帝,不少信息都仅仅以“昏君”俩个字评判这位9岁临朝的皇帝,然后列举各类昏庸的现象支持自己的论据。但在这本书里的解读却不同,黄先生分析了小皇帝的成长历程和所处的环境,刚刚登基时,两宫太后和万历皇帝本人对元辅张居正的极其倚赖,到皇帝成年,张居正去世,文官集团开始倒张,皇帝最信任的元辅居然被满朝文官全盘否定,情绪陷入紊乱状态。

而后皇帝发现,倒张之后,自己所得到的自主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文官集团的转而攻击皇帝,要把皇帝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

万历24岁,也就是1587年时,他已经对生活极为厌倦,这也是后期消极抵抗的征兆。黄仁宇是同情万历的,在序言里他写道:“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

”之后的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也都是从这种视角去阐述,没有过分夸大某一个人品质和作用,也没有过分贬低和放大缺点。即为“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写作态度。

2,大历史观点耳目一新

根据作者在结语中的描述,大历史观必须有国际性,以四海为家的精神,增进东方与西方的了解,化除成见。现下仍有很多西方人士,以西方的法律,即为道德的更远,这种误解,也带指摘。比如西方的所谓“自由”及“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

作者的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获取,也非仅靠个人才智,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在因为生活的折磨才体现出来的,学历史有探索人生意义的趋向。经历人生重重磨难之后,作者认为,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打开眼界,才看得出来。个人的生命短暂,以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3,这是一部明史读物,书里指出几百年前的问题,我看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什么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看似很快,其实并不是。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啊

本书的结语反复读了三遍,既有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思考,也有对亚洲,北美文化的感悟。历史、地理不分家,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现在的文化,欧美日本的海洋性国家是他们物质文明的基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发展的进程,其中最大的差别,则是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作高层机构及低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