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徒弟】洪均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几句经典概括

2019-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洪均生先生自1930年学拳开始,之后的六十余年时间里,几乎全部精力习练研究陈氏太极拳.前15年悉得陈发科陈式太极拳法真传之奥妙,后迁居济南,全面系统的对太极典籍考究,并与八卦太极郭铸三.燕青捶延崇仁.缠丝太极陈济生等高手交流切磋,找寻太极技击真谛,终成一代陈氏太极之翘楚,人称"洪魔手",武行内公认的"真正弄通陈氏太极拳的人".下边是洪公对陈氏太极拳的几句经典概括:       陈氏(太极)拳好,最大的缺点是难学!陈式太极拳本就"理精法密&quo

      洪均生先生自1930年学拳开始,之后的六十余年时间里,几乎全部精力习练研究陈氏太极拳。前15年悉得陈发科陈式太极拳法真传之奥妙,后迁居济南,全面系统的对太极典籍考究,并与八卦太极郭铸三、燕青捶延崇仁、缠丝太极陈济生等高手交流切磋,找寻太极技击真谛,终成一代陈氏太极之翘楚,人称“洪魔手”,武行内公认的“真正弄通陈氏太极拳的人”。

下边是洪公对陈氏太极拳的几句经典概括:

       陈氏(太极)拳好,最大的缺点是难学!陈式太极拳本就“理精法密”,悟性不高者、用功不足者绝难理解其中的道由,并且学习的整个过程须有“明师“指导。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练者极易走偏,便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也正如此,才有”学拳千千万,得道有几人?“之说。

          当今“名师”遍地有,“高论”满天飞,把太极搞成玄之又玄的”玄学“,动不动就扯些”意“、”气“来蒙人,或借助媒体炒作,用什么”千斤坠“、”推不倒“、“麻雀在掌心飞不动”之类的”绝技神功“来唬人,这类江湖骗术过去就有,只是当今格外多。

这些都是博人眼球的,充其量该归到杂耍之类,与武术相去甚远,这些误人误己的东西,着实害人不浅。岂不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是防身健体的一门学术。没有老老实实的求学态度,严谨思辨的作风,如何能登堂入室?

      太极是掤劲,运动走螺旋。这句话说明了陈式太极拳的走劲形式特点,即节节贯穿一动无不动,处处螺旋形的缠丝劲。掤劲的另一个含义是能改变对手来劲方向所用的最小的劲力,即“四两拨千斤”中的那四两劲,作用是引化为主的劲。

螺旋形的缠丝劲是贯穿太极的所有动作的。这就是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的对太极拳的解释:“太极者,缠也”。现在大多数练习者只是追求太极拳的造型,动作放慢了一些,更有甚者暗自用力练拳,习练多年都松不下,而内在东西一点没有,偏离太极越来越远。

      腰裆膝是发动机。这句话是当年洪均生先生教徒弟时强调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习练者最难做到的。陈鑫指出了腰、裆的位置以及缠丝劲走的线路顺序,但裆是两腿间外部并不是身体结构部分,是无法做为传递劲路的载体的。

洪均生先生这里讲的腰裆指的是髋关节为主的整个胯部。普通人的手臂灵活,模仿动作更多的习惯用手臂去做,恰恰丢掉了人体最大的活动关节——髋关节不用。

而人的手臂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调动全身的整劲才能发挥出惊人的效果。散打、拳击、跆拳道等实战的拳法腿法都是通过转髋来加大力量、提高速度的。但髋关节不经过数年的专门训练确实很难做到运转自如的,平时练拳更多的就是练习转髋,通过两个膝一高一低的提落,把腿足螺旋形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缠丝劲顺利通过髋关节的放大,传递于梢端,从而把全身的整劲发挥出来。

形象的说,开车要发动机带动车轮走,而不是车轮带动发动机。本末千万不可倒置。

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中就胯的运动形式做了专门论述,胯的运动如斜躺着的“8”运转,但立身必须中正,腰要下塌,不能折,两膝做提落运动,两腿根部的大筋必须放松,这样胯部才能转动。

       洪均生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师从陈氏太极正宗传人陈发科的机缘以及超人的悟性和刻苦有关,也与其独特的学者气质分不开的,洪均生先生更像一位在武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学者,其哲学高度,思想境界,求实态度,及对人生感悟非常人所及。

但他当年的一些言行轶事却少有记载,偶有所见的也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一些事,原因洪均生先生从六十年代开始授徒,弟子本就不多,能常伴其左右的弟子更少,据我师傅毕永浩老师回忆说,他的师兄弟们因工作家庭原因大多四、五天来学拳一次,我的师傅当年只有16岁,初中刚毕业没工作,所以几乎天天跟在洪均生先生身边学拳,这样坚持了7年,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隔一段时间来看望洪老师,并不断正架子,是那段时间师兄弟当中伴随洪均生先生最多的徒弟。

文革时的洪均生先生身背“坏五类份子”的罪名,一般人怕受牵连而少有与之交往,就少数的几个弟子跟洪均生先生学拳,并从经济上接济,即便这样也常常断炊,而洪均生先生却豁达乐观的,老师每次说到这些,总难掩由衷的敬佩与感动。

有关洪均生先生的轶事以后整理出来,复原那段历史,感受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