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神仙排位图】道教神仙的来源和体系
道教的最高信仰虽然是“道”,但由于宗教的神性论,决定了道教也必然有神性;再加上道教的最高追求是“长生久视,羽化登仙”,所以道教必须建立规范在“道”的意义上的神仙系统。离开了神仙系统,道教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可以说,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最高理想,道教的其他理论和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而展开的。
道教所谓的“神仙”,其实是对“神”和“仙”的统称。说到神仙,人们立即会想到许多以神怪为故事的小说以及电视机,如《西游记》、《封神榜》、《》等,这些故事中的各种活动已经清楚地表现了神仙们的特征。
首先,神仙都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他们想去哪里,就会腾云驾雾到那里;他们要变大就变大,要变小就变小。如,孙悟空就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其实,神仙的这些功能就是人自身的追求,正是因为人自身达不到这种地步,便把这一切赋予了神仙,使他超过自己,从而保护自己。
其次,神仙都是长生不老,超越了正常的生命界限。神仙本来就不是人间的,自然是无生命界限的,是长生不死的。这也是人们的希望,企图通过修练也可以使人的生命逆转而长生不老。
再次,神仙不受任何人世间的羁绊,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神仙完全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抛开了人世间宦海情场争名夺利的烦恼。既免去了躬耕垄亩的辛苦,也解除了生死灾病的恐惧,神仙得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快乐逍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
神仙的这些特征及其表现,实际上是人们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精神追求,体现的其实就是人们对现实的诉求,表达的其实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道教虽然将“神”和“仙”的统称为“神仙”,但“神”和“仙”的含义在初始阶段却是有区别的。“神”有超越人类的力量,能主宰一切;而“仙”却是由人经过修练得道才成的。其实只用一句话就可以简单说明:“神”是从天而人的;“仙”是由人而天的。在先秦时,人们对“神”和“仙”是有区别的,但到了秦汉时期,人们逐渐地将它们混为一谈了。
神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仙一般指修练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这种人又被称为仙人、真人、仙真。仙人是道教徒修练的理想境界和最高的追求目标。广义的神仙内涵不仅继承了长生不死成仙之说,而且包容了中国古代宗教、古老神话、民间信奉的众神,所以就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
据不完全的统计,道教的神仙多达近千位。但是,由于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虽然崇奉的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道教神仙的来源不外三端: 一是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等原始宗教神仙信仰的继承和改造,这其中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部落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职业崇拜等各方面的神仙。
道教初创时,供奉神灵的数量并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
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二是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
如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 三是将自周代以来的各个朝代所敬奉的国神,不仅不排斥,还全部加以神话。
于是,有名的功臣、烈士、神话小说里的人物、道教中有名望的修道者,如岳飞、关公、齐天大圣、铁拐李、张天师、葛洪等;甚至《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皆列入了神仙的行列,甚至还从佛教这样的宗教组织中引进了观音等作为道教的神仙。
道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道教神系中的许多神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神化。这样创造的神,即是本着有功于民则祀之的原则,把人奉为神。所以,道教神仙中包括各民族的祖先神、各民族的圣贤英杰、各行业的祖师、保护神,甚至各家族的先祖等等。
2、道教神仙的体系
综观道教的神仙体系,基本上是继承了天神崇拜这条主线,但又是经过多方的整合,从而使它的神仙体系呈现出道教的色彩。这样的神仙体系,不仅给了人们以安慰,还增添了很大的人文色彩,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希望和力量。
道教的神仙是没有完善的神仙谱系的。因为:道教的神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随着道教组织的扩大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而逐步整合而成的;再加上没有全国性的严密组织,也就不可能做这种谱系的整理工作。但是,这并不是说道教的神仙就没有谱系,它有,只是不完善。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陆修静、寇谦之等人都为此作出过贡献。但是,当时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此,遂作《真灵位业图》。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则,将五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
第一中位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阴大帝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若干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编制出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宋史·王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蘁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以将宋之前的神仙,分为十个等次:
最高层是三清四御,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和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
第二层是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
第三层是日月星辰,如十一大曜真正君、五斗星君、二十八星宿等;
第四层是三官大帝,如三元真君、四圣真君等;
第五层是历代传经著名法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
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
第七层是五岳、诸山神及靖庐治化洞天福地之神等;
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们所属诸神;
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等;
第十层是城隍、土地、社稷之神。
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神仙“队伍”算是比较有系统了。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要神箓及其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必须说明的是,按照“三清四御”为纲的这个道教神仙谱系,是非常不完善的,因为按照这个系统,框定的只有360位神仙,而道教的神仙多达近千位,所以就有相当一部分神仙没有固定的位置。
由于道教神仙谱系不完善,所以,在具体讨论神仙时,往往据其本质属性,将道教神仙分为先天真圣、后天仙真、民俗神灵和三大类:
先天真圣是指天地未判之前的神灵,又指天地初判之后的自然存在的神。如三清、四御、玉皇大帝等;
后天仙真就是凡人经过修练深造后而成的仙人,如黄帝、张天师、何仙姑、四大真人等;
民俗神灵就是从民间来的与民俗、民生有关的地方神仙、地方信仰以及民间为其设庙祭庙的英烈、士等,如土地神、门神、灶神等。
在道教神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国人十分推崇那种自在逍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而多神信仰的特点,又使他们将这些神仙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体现在节日庆典、生活禁忌、民俗传统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