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姐扮演者张希永】花姐是男的还是女的?谁演的?
还记得《乡村爱情变奏曲》(以下简称《乡6》)中宾县旅店的老板娘“花姐”吗?她热心肠快嘴,乐于助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花姐”的扮演者其实是个男人——他叫张希永,53岁,家住铁西区御览嘉园小区。而沈阳观众觉得他更“眼熟”的原因是,他在辽宁生活频道《大话流行》节目中饰演“卡姐”。
1978年,阿希18岁。那时没有人叫他阿希,都叫他的大名:张希永。在学校一直是文艺骨干的张希永梦想着当一名舞蹈演员。然而,这个梦想对于张希永来说遥不可及。1978年,张希永了顶替母亲的工作上了班。
张希永上班的地方就是沈阳市防爆器械厂。那是一个不足百人的街道小厂,在沈阳这个大工厂林立的城市中,悄无声息。没有人能够想象,日后它会成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而成千上万个张希永的命运将发生改变。1983年10月,张希永和胡百君举办了婚礼。张胡两家是几十年的邻居,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在同一天进了同一家工厂。和张希永一样,胡百君也是接了母亲的班。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的大件商品,让张希永夫妇感到兴奋。当然,和大多数中国百姓一样,他们并没有觉察到:这些新奇的商品,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信号。1984年,中国开始进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但是,变革除了带来希望之外也会必然的带来阵痛。盼望变革的人们还来不及想清楚,阵痛就已经到来了。
1985年8月4号,当地报纸显示,当天有中到大雷阵雨。张希永看到自己工厂的名字出现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市政府发出破产警戒通告,向防爆器械厂等三企业出示“黄牌”。限期一年整顿,还无起色,即宣布倒闭。在那段时间,工厂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而张希永夫妇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性要强的胡百君做起了生平第一笔生意——卖一种叫菇茑的东北小山果,第一次做生意,他们挣了2元钱。
1986年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被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新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下岗工人。1986年8月3日,一对20多岁的工人夫妻,同时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岗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下岗工人。这对年轻的夫妻,在惶恐与不安之中,开始了他们为生存而挣扎的漫漫长路。
大家都懵了,都懵了,到底将来怎么办,因为没有前车之鉴,你倒闭之后,大家都去干什么,谁给你分配工作,还是你闲散在社会上,你将来有没有饭吃,有没有保障,怎么生活。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破产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验,但是在当年,像张希永和胡百君这样的普通工人无法理解:公有制企业怎么会破产呢?在他们看来,责任在领导。
22年前,张希永夫妇和很多工友一样,都在心里怨恨一个人,老厂长石永阶。如今,恩怨似乎已经烟消云散。石永阶的家就在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旧址上。这里曾经是一个被外电称为发生了八级改革地震的地方,如今历史的巨手已经抹去了当年的痕迹。22年来,石永阶接待过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媒体记者不下百人。他没想到企业破产了,自己却成了名人。
1983年,石永阶到沈阳防爆器械厂走马上任,和他的许多位前任一样,他没能改变工厂的困难局面。
这不是石永阶或是某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石永阶认识到,长期无视市场规律让工厂丧失了自救的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当中国尝试着走出计划经济的困境时,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市场规律的严酷和从未经历过的生存挑战。
十几年前,阿希夫妇在沈阳南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塑料袋批发的生意,吃了不少苦。
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后的20多年中,在同龄人都已安享晚年的时候,石永阶先后进行了三次创业。他似乎是要证明:当年不是自己无能。只要给他阳光和空气,他就大有可为。
直到2007年,80岁的石永阶才彻底停下忙碌。现在,他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早晚两次带着老伴出去遛弯。
变革无论对于石永阶、张希永,还是身处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一次触及灵魂的重塑。
做了点小生意之后,张希永又找到了一家工厂重新上班。日子似乎安定了些,但生活又向他展现出了新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歌舞餐厅在沈阳悄然兴起。唱歌也可以赚钱,这让张希永感到欣喜,他开始在下班后去餐厅伴唱。眼前的世界,正在变得令他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采访:张希永
就是1992年最火,比如说这个人前几个月他来过,他很胆怯,坐一小桌边上,可能是有几个朋友在那,不几个月忽然打扮的不一样了,大哥大,说话气粗了,再也不是当时,甚至现在讲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就‘你给杨哥唱一个什么歌,杨哥点一个什么歌’,哎哟我的天哪,我们大家就想,发财了,可能是上广州上什么货上正了。有意思。
那几年,张希永每天往返穿梭在多家歌舞餐厅,有时一个晚上的收入就相当于在工厂一个月的工资。那个市场已经深深吸引了他。
命运曾经向他关上了一扇门,张希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1995年,他再次告别了工厂。这一次,他是主动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倒退几年的话,谁会想到,草根出身的赵本山会在春节晚会上表演。东北小品火了,观众们乐了,张希永看到的却是一个新的机会。不过,轻松快乐的小品,演起来并不那么轻松快乐。
采访:张希永
比如说演得好好的,人家喊下去,再不然有的,甚至喝多那人,东北话叫酒蒙子,往上撇东西,有一次撇橘子瓣打我脸上了,当时比被人打耳光心里还难受,心理承受不了。
2008年夏天,阿希要到大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表演。
演出在一年中最热的7月中旬开始,整场节目的编排非常专业,能参加这样水准的演出让阿希很自豪。但是,接连几天,观众都不太多。惨淡的经营给阿希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天演出结束后,阿希要赶回沈阳去,第二天上午他要主持一场婚礼。
这个时间点已经没有大连直达沈阳的列车了,阿希只能坐过路车。尽管几天前他就买到了车票,但还是没有座位。
车到沈阳已经是午夜2点多了,第二天的婚礼上午9点开始,婚礼结束后,阿希必须赶上下午一点的火车返回大连,才能不耽误晚上的演出。
每次演出结束,阿希都要记账。记账是阿希做了个体演员之后养成的习惯。账本记得很细致,每一天干了哪些活儿,有多少收入,接下来有哪些预约都一目了然。阿希和妻子都没有工作单位,但他已经学会不依赖任何单位的保护,只要有市场他就有机会,只要看准机会他就能生存。就像今天很多的中国人一样。
1995年,阿希把骑了十几年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10年后,他买了一辆小轿车。阿希的生活一年年在变化,沈阳这个全国下岗工人最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转型期。“下岗”这个名词所附带的尖锐阵痛,在中国人心中渐渐平复。
2001年,阿希一家搬进了100平米的商品房。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以此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阿希感到很知足。
从周一到周五,胡百君每天准时到证券营业厅,下午休市后离开,好像又找到了去单位上班的感觉。这是她在下岗22年后找到的一种属于她的生活方式。
柴米夫妻,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于这个时代,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时代,从被动地进入市场,到主动地选择人生,和张希永夫妇一样,13亿中国人中占最大比例的一个群体就这样携手走过了一段冷暖自知的苦乐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