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拍的清宫戏】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 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

2019-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香港,"清官戏"的传统得到延续.1950年代末兴起,随后创造了香港电影界辉煌的邵氏公司,在带动清宫戏潮流方面功不可没.事实上,1920年代推动武侠片热的天一影业公司,创始人正是邵氏兄弟中的老大邵醉翁,<乾隆游江南>系列电影正是他的作品,而邵氏电影公司的主持者正是其六弟邵逸夫.[李翰祥拍的清宫戏]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 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因此在邵氏出品的电影中看见大量和清宫清史相关的作品,丝毫不足为奇.其中血滴子.吕四娘和雍正等成为武侠片的热点题材,如<清宫启示录&g

在香港,“清官戏”的传统得到延续。1950年代末兴起,随后创造了香港电影界辉煌的邵氏公司,在带动清宫戏潮流方面功不可没。事实上,1920年代推动武侠片热的天一影业公司,创始人正是邵氏兄弟中的老大邵醉翁,《乾隆游江南》系列电影正是他的作品,而邵氏电影公司的主持者正是其六弟邵逸夫。

【李翰祥拍的清宫戏】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 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

因此在邵氏出品的电影中看见大量和清宫清史相关的作品,丝毫不足为奇。其中血滴子、吕四娘和雍正等成为武侠片的热点题材,如《清宫启示录》、《血滴子》、《吕四娘》等;而在传统的武侠片之外,李翰祥的“乾隆三部曲”(《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和《乾隆与三姑娘》)则将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相结合,独创出“戏说”风格的清官戏。

【李翰祥拍的清宫戏】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 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

之后,在大陆热播的《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在取材和叙事风格上,都明显受其影响。

李翰祥的乾隆三部曲,前两部分获十四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原著剧本奖,可谓票房口碑双赢之作。不过,若论及李翰祥对清官戏的贡献,比起这乾隆三部曲,恐怕更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在1980年代的作品《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电影也被视为1980年代大陆清官戏复苏的开端。

【李翰祥拍的清宫戏】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 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

李翰祥在这两部电影上取得的成果,还得归功于他在1970年代邵氏公司时,便有机会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这两部作品改编白杨村彬的话剧本《清宫外史》,就矛盾设置和史观而言,和《清宫秘史》没有太大不同。

和乾隆三部曲的“戏说”姿态不同,李翰祥的这几部片子采用的是“正说”或“拟正说”姿态。《倾国倾城》曾经在大陆进行内部反应,反响颇佳,因为该片已能体现李翰祥清宫戏的长处,不在史观的独特或对史实的考证(李翰祥拍清宫戏时参考书籍多文学类著作),而在对日常生活细节、场景道具的翔实考证和真实再现。

国内观众的看片反映是“认为在香港能把宫殿以及颐和园的布景搭得几可乱真,还是件不容易的事。”也正因如此,“所以有人希望我能利用真山真水真宫真殿真园林,把西太后的一生,到北京的故宫三大殿,和西郊的颐和园及承德的避暑山庄,分集分部的连续拍摄”。

(李翰祥《影海生涯》)至1980年代,和内地合作完成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为发挥李翰祥的长处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而对当时的中国观众群体而言,这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大片”了,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学生包场就带来了近亿元的票房。

(《圆明园:百年之后的再燃烧》)当然,就对晚清历史的阐释而言,此片对爱国主义的激发,显然也符合大陆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要求,而这一点,是其成功的另一重保障。

李翰祥清宫戏的成功,带动了大陆清宫戏的拍摄,之后如陈家林的《努尔哈赤》,周环等执导的《末代皇帝》等电视剧,开启了之后清宫戏在电视界掀起的热潮。李翰祥所展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清宫戏风格:正说和戏说,也成为日后大陆清宫戏最常见的两套话语风格。

1990年代,以《努尔哈赤》、《顺治王朝》、《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为代表的清代帝王戏,基本都属于“正说”;而以《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则走的是“戏说”路线。

据研究者统计,从198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各级各类电视台和影院播出的清官戏电视剧有近百部,其数量之多在历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和制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热潮之下,清宫戏作为一种类型片,在概念上得到了进一步厘清:“清宫戏是表现清代皇宫内的人和事,描写清代宫廷政治与生活的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