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原文】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谓力透纸背,字字珠玑。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多次热泪盈眶,我看着他从张扬勇猛、豪情万丈、好勇斗狼、敢于冒险,本性张扬的一个人,进城时甚至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名震京城的意气风发少年郎一点一点成为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国奔波的风烛残年,千夫所指的年迈老人,临终前写下“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这样悲怆的诗句。前后反差极大,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竟是同一人。
他深受老师曾国藩影响,跟着他学了许多带兵打仗、处理政务等方面的能力。他深知中国不仅经济军事上落后西方一大截,从根源上也是最难撼动改变的是落后的好几大截思想。
曾国藩教他“徐图自强”他便一步一个脚印将官做到了极致,满朝只有皇帝和天子的官位在他之上;他一直秉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与顽固派们抗争到底,用各种途径举办了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等以促进中国文化经济迅猛发展,是首个发展并运用了“知识社会学”的中国人,其远见卓识,非凡能力,实为可敬可叹。
曾国藩教他“挺京”,他便付出了毕生精力去维护,哪怕最后名声涂地,忍受所有屈辱,一人挡中日二国,他也在所不惜。
曾国藩教他“不计个人原则,国家危难时应挺身而出。”他做的不能更好。一次又一次致力救国但奈何国人和执政者的愚昧妄为不是一朝一夕可变更,他一人之力远拯救不了整个国家的无知,最后关头失败了,他承担所有骂名前往签定不平等条约,临终前最后一口气也在签条约。
真的。曾老师教他的,他无不圆满完成了。由此,身与名,都容不得他计较。
可弱国又谈何外交权,只不过是谁签字的区别,他不签,当时的满清王朝,就自主富强了么?可这个七十老人,首个担当了外交,不卑不亢与列强们据理力争,骄傲可又无力地与他们“讨价还价”,替中国做最后的挣扎。
大家都知《马关条约》是由于甲午海战兵败而被迫签订的条约,那我们又知道我们当时是如何输的么?
当时海上发明了较大吨炮战斗力强劲许多的速射炮,李鸿章向户部申请三百万白银去订购十二辆军舰,户部掌管者因同他有私怨,一份不批,在他看来,国家灭否,与我何干,但你,我定是不拥的。
我们被“吉野号”打败,可那原本是我们向英国人定制的,就因敬爱的慈禧太后过寿,国库就不出钱了。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和他的皇子妃们缩衣节食,一天只吃一顿饭将我们所弃的“吉野号”买下,最后大胜满清。
最大的卖国贼一直以来都是群臣拥护的慈禧太后阿,她甚至都称不上一个政治家,而只是一个心机用尽的女人,因为她的执政理念是“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割地条款签订完向她汇报时,她甚至云淡风轻地说出了“宁予洋人,不予家人。”这样毫无担当的话来。她并不认为这神州大地是我们的国土,而仅仅是怀者“我们满清恰巧统领了此地,西方既然胳膊比我们粗,那就让点给他们。”这样卑劣的无关痛痒心理。
彼时李鸿章实则已辞职,但慈禧以“你北洋之事”为由派遣他去签订《马关条约》。
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乘轿车返回驿馆。途中突然窜出个日本男子(后查实名为“小山丰太郎”)刺杀他。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随从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报国矣!”他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忍着剧痛,只让医生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三天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又坐在谈判桌前。
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舆论压力下,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他立刻把右脸贴上来,跟伊藤博文讨价还价:“ 来,这里再打一枪。”
国弱呀,国弱,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是为中国省一点银子。
大家只晓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耻辱的砂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那刻。李鸿章对身边人说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这屈辱,他真的受够了!
可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等待他的并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骂声一片,鄙夷一片。他拄着拐杖,站在甲板上,低头看着海水汹涌,良久,说不出一句话。
海风吹着他纸片般瘦削的身体,稍微使劲,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历史的尘埃里。
回国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也开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终,他又做错了什么呢?他不过是个无法改变大局的棋子,是一个73岁的快要进黄土的老人。
纵使他说:“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骂声一片的国内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只好出国躲流言。他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多个欧美国家。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未卑躬屈膝,而是不断捍卫尊严。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华盛顿邮报》评价李鸿章说:他无数次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谩骂、指责。
一年之后,李鸿章结束环游欧洲之旅,登上回国的航船。途经日本时,他乘坐的“华盛顿号”巨轮必须在横滨换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国。日本天皇早早在岸边等候希望行外交礼节,但他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最后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一块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轮船之间,一块狭窄的木板上,李鸿章,这个74岁的老人,白发苍苍,面容清癯。他端正官帽,面容坚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迈出步子,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也许风一吹,他就会掉入脚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上船之后,李鸿章并不停留一分钟,也不拜见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启程。
李鸿章是可怜的,也是骄傲的!可怜是因为没有选择,内心却整整骄傲了一生。
可这样一个人,我们的历史书往往只是一句“李鸿章等人代表中国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简单带过,让所有对历史认识仅限于课本的人均认为其罪可诛,死有余辜。让我羞愧的是,我也曾是那样的人,我也是单纯且愚昧地将奇才李鸿章简单地视为卖国贼并在心里狠狠厌弃他。故才会看到史实中他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为国艰辛奔波、绞尽脑汁干实事富国兴民之画面时,震撼、感动、羞愧地落下泪来。
他竭力隐忍,努力斡旋,尽力为中国谋最大的权益,“以天下为己任,挽大厦于将倾。”,
时危始识不世才,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鸿章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逃历史洪流。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
如若第一次签字的人不是他,也许他不会背负那么多的骂名。一生中,他颤颤巍巍签下30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他自己深知,从签字开始的那天,他就会背负一世骂名。签订《辛丑条约》时,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理应由他来签字。可他签字前,老人说了一句: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历史就是如此,不是李鸿章,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于历史洪涛中,小人物李鸿章身体力行,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爱国。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今日,我们不读李鸿章,不会知晓何为爱国。
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终,也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吾读李鸿章,叹之悲之,哀之惜之,敬之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