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文随笔】春来琅琊美如画 安徽滁州旅游散文随笔
安徽这座小山 因为一篇游记散文出名 你去过么?有个亭子全国知名
标签:安徽旅游景点、人文历史旅游、自然生态山林游、安徽滁州琅琊山、旅游散文随笔
“春来琅琊美似画,醉翁亭前人如织。”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来到滁州琅琊山游览。
九百多年前的欧阳修,以其《醉翁亭记》的开篇“环滁皆山也”,把安徽滁州秀美的地貌特征,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滁州离上海不远,过了南京,在“宁洛高速”上车行半小时即可抵达。清晨,我踏上琅琊古道的石板路,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诗境。
滁州之美,美在秀丽的琅琊山。琅琊山,位于滁州城西南约5公里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东晋元帝司马睿在称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乱,故后人将摩陀岭改名琅琊山。
进入琅琊山区,只见峰峦俊秀,树林翠绿茂盛,山谷幽深宁静,溪水潺潺逐欢。峰谷山涧,“咕咕”涌出泉水。旁边的石壁上刻着“让泉”两个大字,正是当年欧阳修非常喜爱的泉水。
让泉水温终年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16℃左右,而且水质甘甜纯净,是煮茶上品。如果随身带有水瓶,可千万别错过喝上一口。那股清新甘甜的气息,会在身体的每个细胞扩散,令人浑身清爽舒坦,像醉翁一般醉在其间了。“红树青山月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正是当年欧阳太守描绘的美景。
欧阳修遭贬来滁,游山时逗留于和尚智仙为他建造的亭中,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喝着泉水酿造的美酒,欣赏山水之丽,怡然自乐,答应了要他作记之请。于是,他似醉非醉地写下这烛照千秋的大家名篇《醉翁亭记》
,才有了醉翁亭等古迹,成为后来的游览圣地。
我上琅琊山,喜欢这里的山,有着江南的婉约、恬静、淡雅,逶迤起伏。山上有很多枫、槐、杉、栗等树木,苍苍数百年的古榆,参天而立。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有一种桂花的香味,一场雨后,山林云雾缭绕,石阶苔藓湿漉漉的,仿佛走进了仙境。穿越水墨画中,仅是一点古拙的小石桥,视野开阔了,醉翁亭便到了。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今之醉翁亭院门上的砖刻楹联,娓娓倾诉着令人沉醉的往事;幽森花丛,亭台水榭,危崖石壁上的方方诗刻,散发着昔日浓烈的醉香,这些不同年月的石刻,虽历经沧桑,风雨剥蚀,但铁画银钩,
依稀可辨,浓情深意,溢于石上,宛如艺术长廊,展示历史画卷,令我醉心悦目。
醉翁亭和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齐名,但它居我国这四大名亭之首,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不过,亭看上去很平淡,但布局紧凑,小巧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16根柱子分立四周,青梁黛瓦,古色古香。亭柱之上的对联吸引了我:“人生百年,把几多风月琴樽,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尔许莫雄豪杰,那个醒来”。
尤其奇特的是,亭子四周木靠栏的中间,还装有四个小桌几。与我国其他的亭子相比,这种造型可谓独一无二。我坐在亭子里赏风景,仿佛看到了欧阳修当年与宾客“觥筹交错”的意境,确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醉翁亭东山坡,有一块巨石上刻有南宋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每字三寸见方,十分吸引眼球。它活像一个似醉非醉的人斜靠在山壁上,姿势非常逼真
。但那可不是人工凿出来的,而是百分百的“纯天然”造型,和醉翁亭配合得恰到好处,令人叫绝。据我所知,东坡先生是以草书见长,一生没留其他楷体,只为表达对老师欧阳修的敬仰,才以楷书石刻《醉翁亭记》碑,其字“潇洒纵横,如绵裹铁”,文秀墨华,璀璨夺目,“欧文苏字”,号称双绝。勒石为碑,何等名贵,堪称稀世瑰宝也。
春天,醉翁亭有一件宝贝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那就是欧阳修亲手所植的一棵古梅树。穿越岁月的风风雨雨,近千年古梅仍枝繁叶茂,兀然傲立着,与杏花一时开放,所以就叫“杏梅”。
这时正是它开花的季节,只见苍劲古朴的枝干上,梅花开满枝头,粉中带白,微风吹过,
小小的花瓣像雨一样,飘洒在人身上,空气里尽是悠悠的香气,感觉特别浪漫,现与湖北黄梅的晋梅、浙江天台隋梅、云南昆明的唐梅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寿星”。
然而,醉意却在幽林中更多的碑刻上溢散,看了“有时醉倒枕溪石,青山白云为枕屏,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草惹行襟絮拂衣,蓝与酩酊插花归”,“青山能觅醉,逸兴不关春”等诗句,使我感到诗人们低吟、长歌、狂笑的醉态,
动于眼前。尤其醉翁亭东坞,一丈余长的石人,横卧石罅林荫之中,上刻“一醉千秋”四个大字,像似醉酒老汉,酣睡未醒,泉声潺潺从侧畔飘过,犹似他香甜的鼾声,加之“亭中何日不醉客,一醉千秋呼不起”的诗句刻在一旁,真是趣味无穷,令人流连,连苏轼畅游醉翁亭后,也久久不能忘怀,直到辗转湖北黄州时,还吟出了“闲说滁山忆醉翁”的诗句,以表怀念之情。
醉翁亭之胜,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所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的重重青山,叠叠翠岭,簇拥古城,巑岏突兀,远看“若屏蟑,若列萼,若兰蕊飘馨”,明代著名散文家宋濂赞它“山之横者、拱者、拔地而起者、断而续者、去向若背着,如禽之翔,如兽之斗,如笋之迸土,如笔之书空,雄献秀错,列杖而立,目不胜揽,绝景佳地也。
”或许,醉翁之意不在亭,在于心心相印间。中国古亭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无论是游玩,还是从亭冥想,都能让人进入一种淡定虚无的境界。
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介绍欧阳修生平的30幅壁画。馆
内设有琅琊山动植物标本展览,其中鸟类特别多,可见琅琊山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最后到野芳园。“野芳园”取自《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轩廊相连,假山曲径通幽,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花木,疏密错落有致,四季飘香,景色宜人。
碑廊集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步入野芳园,不仅可以欣赏园林美景,更是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看过醉翁亭,不能不到琅琊寺。不仅因为醉翁亭是琅琊寺的和尚所建,更因为琅琊寺本身也是琅琊山的“主角”。
琅琊山景之绝,绝于雄奇,也绝于峰峰岭岭都有动人的神话传说。
醉翁亭后矗立云天,一峰独特的丰山,相传是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后,驻兵之所在,当时滁地大旱,民无水灌稼,兵无水饮马,刘邦跪在山顶,为兵民求雨,结果大雨至,霸王灭,滁田丰,故而得名,现高皇求雨祠遗址尚在;琅琊山虽因东晋琅琊王司马睿为避八王之乱,潜居山中,后司马睿称帝而得名,但建筑庙宇,辟为圣境,是在唐代宗即位时(762年)。
据说刺史李幼卿和法琛和尚,绘制图样,献给皇上,请求建寺,适逢李豫南柯一梦,梦游一山寺,形势制度,与所进献图样吻合,李豫很为高兴,朱笔御批,寺庙落成,现寺内所藏碑记,叙述了这个神奇的故事,而吴道子画观音自在菩萨像,则为稀世之宝。
登上108级台阶,就进入了天王殿。步出天王殿,是放生的明月池。向上走,可进入神圣的“大雄宝殿”,里面的规制,与一般寺庙并无不同。琅琊寺还有一宝却是别的寺院没有的,那就是这里一千尊神态各异的玉佛像
,全是用上好的缅甸玉雕琢出来的,让我大饱眼福。在琅琊寺里,就连供游人休息的石桌石凳,都是唐朝文物。这些石桌石凳全是麻花造型,据说很多现代工匠想仿造,但都失败了。坐在这些唐朝石凳上,周围是唐朝的树唐朝的泉水,再听着从唐朝敲到现在的钟声,让我感觉好像真的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一样。
出琅琊寺右拐上300多级台阶,就可到南天门。沿着山道缓行,我见有一条台阶路通向山顶,要想把琅琊山的美景看个够,这条台阶路是非走不可的。
抬头望去,山上树木的嫩枝绿叶层层叠叠,云雾仿佛一条轻纱缭绕其中,就像一幅天然的水粉画。沿两边的山坡上,各种各样的野花姹紫嫣红,空气中树香花香混合在一起。山林谧静,幽深,山鹰常在其间嘶鸣。淙淙泉水自山上流下,似一古筝藏于山间,泠泠悦耳,水并非惊心动魄,宛若仙女裙间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绸带,飘然而下。
走着走着,突然撞出一湖水来。深秀湖,像女子的美目,清澈,透明,又无限柔媚,我似乎看见欧公飘逸的身影,临水唱和,与众人谈笑风生,一派闲适清凉自在。
登上南天门,青峰黛岭,大片大片的苍绿,起起伏伏,给我以诗意的安静。极目远眺,只见长江如带,钟山如罗。俯视琅琊山,绿荫如盖,云雾缭绕。
难怪欧公视宦海浮沉为云烟,山山水水间,把心灵沉淀得恬淡闲适,才有如此淡雅婉转的《醉翁亭记》。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是欧阳修赋予了琅琊的千古生命,是千年的文化底蕴激活了琅琊山水的灵气。
下山后,我又回到了醉翁亭。此时此刻,盼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太守的年代。于是,大家忍不住在“醉翁亭”旁饭店入座,抛弃了城市的喧嚣,摆酒上菜。酒是当地的“醉翁酒”,菜是地方土菜——“九大锅”,锅里全是游弋在琅琊山泉里的淡水鱼,加入山上的野菜和菌菇,猜谜划拳,喝酒吃菜,味美而情浓。
“酿泉之水三千丈,不及醉翁传世情。”我真有点依依不舍。“美景养眼,美文怡神,琅琊山真是名不虚传、皖东第一!”感谢清幽的琅琊山,带给我生命丰富的安静,禅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