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是怎么死的】写给儿子的信:王少舫学艺的一则往事
很久没有跟候露老师见面了。她是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津贴。为人耿直热情,是爸爸认为的恩师之一。十几年前如果没有她的提携帮助,估计爸爸的路会走的更加曲折和坎坷,因此对她的感激一直在心。不过侯露老师说自己是惜才之人,所以她从没认为帮助过我。其实爸爸心里清楚。侯露老师也只是安慰我而已,爸爸并无才华,只是爸爸一直很努力地工作。
昨天晚上,或许由于太长时间没有跟侯露老师见面的缘故,我们一直聊了很久。从晚上6点聊到11点半,回家已经快12点了。很累就没有写微博给你,所以今天写的长点,算是对昨天的补偿。
侯露老师昨天晚上跟我讲到了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梅戏电影董永扮演者王少舫的一折往事,听后甚是感慨,今天写出来发给你看。
我知道你根本不知道王少舫是谁?这也不能怪你,我忙于工作,很少跟你交流,而你们年轻人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但是作为安徽人。我想你有责任了解黄梅戏,这是安徽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安徽的骄傲。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安徽黄梅戏人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55年,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黄梅戏走向全国的一个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严凤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正因为王少舫、严凤英这一代黄梅戏人的努力,才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
只可惜,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含冤自杀,年仅38岁,这令王少舫痛心不已。他曾说:“黄梅戏要发展,而严凤英已去世,担子更多地落到我头上。排练新剧目,培养新演员,改革旧唱腔,把黄梅戏搞上去,有多少事等着我去做。我认为,这就是对严凤英最好的纪念。”
王少舫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对学生们说:“严凤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黄梅戏的一大损失,她的表演有许多独到之处,一只水袖、一个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严凤英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