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免费观看】《道士下山》:无处安放的“愤怒”

2019-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像往常一样,我还是希望能够在评价一部电影时能保持对客观的无限靠近.当我发出"我们是否真的可以仗着自己是'掏了票钱'的消费者而对所有不合自己口味的电影随意发泄不满,对电影创作者表达猛烈的愤怒,甚至不顾基本的敬意(尊重)?"的问句时,实际上是很容易招致误解的.尽管如此,这种拷问仍然很有必要.[道士下山免费观看]<道士下山>:无处安放的"愤怒"电影<道士下山>才刚刚上映便迎来一大波"激烈批评",网络上一些图一时嘴快或博一时热门的

像往常一样,我还是希望能够在评价一部电影时能保持对客观的无限靠近。当我发出“我们是否真的可以仗着自己是‘掏了票钱’的消费者而对所有不合自己口味的电影随意发泄不满,对电影创作者表达猛烈的愤怒,甚至不顾基本的敬意(尊重)?”的问句时,实际上是很容易招致误解的。尽管如此,这种拷问仍然很有必要。

【道士下山免费观看】《道士下山》:无处安放的“愤怒”

电影《道士下山》才刚刚上映便迎来一大波“激烈批评”,网络上一些图一时嘴快或博一时热门的“尖酸”甚至“恶毒”的评论看得令人不禁倒吸凉气:谈论电影本身也就算了,对电影创作者进行人身攻击就太失风度了。这是一个全民皆爱吐槽的时代,标新立异、毒辣大胆的言论总是能搏得不少眼球,但如果为了搏眼球而进行有意的人身攻击,在我看来,再正确的批评也无异于骂街(是的,说的就是豆瓣上某篇文章)。

【道士下山免费观看】《道士下山》:无处安放的“愤怒”

对电影的态度如果总是这样,未免有失得体。

尽管我们谁都可以对电影保持高度苛刻,可以用近乎自由的表达去批评各自不满意的影片,但这些犀利的炮口对准那些毫无诚意的“快餐”是有必要的,对于那些有诚意且用心的电影,则大可不必。我不是反对批评,只是希望能够通过重申“尊敬”与理性的必要性,让讨论回到电影本身,出离主观喜好的愤怒或厌恶,还电影人一些基本的尊重(至少不要用谩骂之词进行人身攻击)。

回到电影,《道士下山》真的是“一无是处”的烂吗?我不那么认为。诚然,它不会是陈凯歌导演最好的作品,但也不会是最坏的——至少不至于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一个并不十分轻松的题材来表达他对电影和文化的理解。但凡读过徐皓峰老师作品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他的文字并不那么易于用影像来完好表现。倒不是说徐老师的文字不好,相反,他的文字总是不乏思想和某种带有“仙气”的韵味,且具备丰富的画面感。

然而,这种带有“仙气”韵味的文字常常又显得有些散漫而冗长,不仅让阅读体验缺乏带感的高潮,也让除他之外的人平添了不少改编难度。陈凯歌导演被小说版《道士下山》当中的那股“奇”所吸引,用几年的时间打磨出一个电影作品,当中有什么改编趣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这部电影是有付诸诚意用心的。

刻薄者大概又要不高兴了:诚意就能遮盖作品的不足吗?当然不是,但它意味着一种不坏的初衷。

对于创作一部电影而言,如果连基本的诚意都没有,即使票房再喜人,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那些缺乏诚意只有钱意的电影总是能够收获原谅,而有诚意却没有满足期待的电影一味被踩踏,中国电影除了进一步被拉低水准还能有多少值得寄望的发展?

导演的诚意当然不是源于他那封情感丰富的微博情书,而是源自整部电影所包裹的那些近乎心切的想要表达的对道、禅以及武侠的理解,对世态生活、人之成长的认知所流淌的一股语重心长的情感。他就像一个历经岁月洗礼、饱含哲学思索的老者,急切地想通过一部电影来传递其对于人生的理解,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与其说他选择《道士下山》这个题材是出于对“奇”的痴迷,不如说他只是想通过“道士”所蕴含的道禅意味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从电影《道士下山》不难看出,他在营造禅道意境上用了不少心思,许多虚实结合的场景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艺术的美感,也体会到了道禅意境所传递出来的宁静与淡泊。

几乎没有人这么干过,如果说徐克的武侠表达的是情义,李安的武侠表达的是情感,张艺谋的武侠表达的是环境,那陈凯歌想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意境——一种基于禅道的意境,是陈凯歌丰富情感的一种体现。

也正是因为导演的这种丰富情感,让影片在场景营造、视觉呈现以及部分场面调度上,显示了他的功力,却也暴露了他的不足。不能忽视的是,好几个打斗场景都显示了极富美感的一面:无论是郭富城武功与舞功交织而出的“似魔鬼的步伐”所带动的繁花飞舞,还是张震一袭白袍一杆长枪从容不迫内功强劲所表现出的英气逼人,亦或是王学圻论道说法时进入的化境之地,都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陈凯歌导演过于丰富的情感让影片在传递道禅意境的过程中,由于太过心切的想要展现更“多”的理解,让影片显得“太满”,也让观众觉得乏味而多余。

太多想讲的禅道理解,让影片的故事让位于道理,以致于影片的剧情被削弱,道理被放大,令观众觉得是在被动接受着近乎啰嗦的说教。

要知道,在这个反鸡汤比反恶俗还要盛行的当下,讲道理将大大增强观众的吐槽欲。即使台词再具禅意和哲思,也会被当作假大空的说教而被厌恶。可惜的是,陈凯歌又是一个细腻的情感丰富者,他很想照顾观众的感受,担心观众又一次发出“看不懂”的怨言,于是在勾勒优美镜头语言的同时,加入了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旁白——而这几乎成了影片最多余的硬伤。

想要表达的太多,“多即是少”的效应被鲜明体现,不仅让人物的塑造变得不够充分,也让故事变得趋于“寡淡”,适得其反的效果是,不少观众觉得影片“没讲什么事儿”。实际上,影片虽然与原著有着不小差异,却也还是讲了故事的。

倘若细致的梳理会让你觉得乏味,不妨以戏说的方式简要概括一下:宝强饰演的何安下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成为“逐渐变强”的主角,而是以他为主线串起三组人物发生的三个“嫌丑引发的血案”——林志玲因嫌弃崔师傅的“丑”,寻了长得好的崔弟弟满足自己,引发了一场“金锁鸳鸯船沉湖底”的血案,上演了一出民国版“武松斗杀西门庆”;郭富城因嫌弃同门师兄的“丑”,不愿和他日月双修,找了长得帅气的张震同居山洞好多年,最后引发了一场“看着子弹飞”的血案,上演了一出“老子挨打儿子开枪”的奇戏;张震隐隐间胸肌起伏,明明里英气逼人,因拒绝了“混道上”但长得“丑”的恶霸赵笠人的庆生演出,引发另一波血案,上演了一出“帅酷大师战群魔”的内力PK大戏。

有趣的是,这几个故事即是串起影片框架的亮点,也是不少人愤怒的槽点:或许存在没看懂,但更多还是不满说教。而许多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就在于何安下的定位过于边缘:你以为他是一个会随着所历之事和所识之人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成熟与强大”,却不料一直都是一个旁观者或热情的参与者,他没有变得更强,也没有发挥关键作用,而是跟随了张震,重新上了山。

这种处理让很多人感觉莫名其妙,不会觉得那是导演用其“下山又上山”来表达涉世之后的成长。

视野总是聚焦于“郭富城与张震在草地上翻滚而散发基情”的观众大概会比看王宝强的大笑更容易出戏。演员的表现各有差异,大多数人会更欣赏张震和郭富城的帅酷演出,但不容忽视的是,拥有功夫底子的王宝强与元华的表演其实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房祖名的戏份保留也算是整部影片颇能制造“与表演无关的惊喜”的亮点。

电影评价总是会带有浓郁主观味道的,你所认为值得认可之处,或许恰好就是他人无比厌恶之处。而谩骂的成本又是那么低廉,生活中太多无处安放的愤怒让一些人选择了一种不甚费劲的方式作为宣泄,甚至不惜为了黑而黑。该怎么说呢,众口难调之际,我们在希望电影创作者能用更多的诚意拍摄更好作品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克制自我的情绪宣泄。

至少不要凑热闹一般地随波逐流,毕竟,电影的好与坏终究还是需要自己去体会;至少要对人保持一种基本尊敬,毕竟,诚意做电影的人真是不多。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公众号【木易的岛】(微信号:muyidd2015)亦可查看本文,欢迎交流。

再PS:一些网友对于“诚意”的理解似乎抱有很大的反感情绪,甚至觉得本文所讲的是在用“诚意”来遮盖电影本身的不足。我无意做过多解释,毕竟认真看过文章的人大概都能理解到我是在重申对电影评价的一种理性态度和对电影的一种基本尊重。你当然有说任何一部电影“烂”的权利,但批评并不等于谩骂,你喜欢骂或选择不骂,都是你的事儿,我无意干涉,只是希望在任何讨论或批评中,保持某种得体姿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