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蒙拉的父母】黄蒙拉谈音乐:越是细节 越是专业
2016年12月4日,小提琴家黄蒙拉将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基本汇集了小提琴最复杂的技巧,一场全套演奏下来,无论是对于听者还是演奏者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让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演奏曲目及这场音乐会,我们在11月3日特别邀请了黄蒙拉作客北京音乐厅,来讲述对即将举行的音乐会有哪些准备,以及结合他自身经验谈谈青少年的小提琴教育。
来自随想曲的挑战
对于音乐会,观众们最期待的便是黄蒙拉将完整呈现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他提到,国际上少有小提琴家把全套随想曲搬上舞台,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体力消耗大。黄蒙拉曾经与国际大师班的一位法国教授探讨过演出期间的体力分配的问题:“他给我的小窍门是结束十二首回后台休息的时候,不要放松自己,别真的停下来,因为你一旦真的放松,再重新拿起乐器再演奏的时候,手上的感觉就已经消失了。”
并且,为了保持对乐曲的熟悉感觉和体力的最佳状态,这位老教授的另一个建议是每两天时间,把这二十四首曲目过一遍。“即使再成熟的演奏家,他的演出也可能出现状态问题,我们需要有体力分配方面的考量,这是出于对听众负责的态度。”
把难度留给自己
近两年,不仅是黄蒙拉,音乐同行们都在“扎堆”做全套曲目性质的演出,例如今年两位小提琴大师郑京和与吉尔·沙汉姆分别在中国演奏了六部全套巴赫小提琴奏鸣曲。
把难度留给自己,让观众欣赏起来变得相对容易,是黄蒙拉做全套曲目演出的落脚点。然而是面临的选择是:如同郑京和一般,难度随演奏的推移逐步上升,最终翻越难度最高峰,让观众在听觉上过把瘾,还是如吉尔·沙汉姆那样,把难度简单化,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对于同行们采取的方式,黄蒙拉有自己的一番理解:“每一个人听音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熟悉程度、对于心中所追求的东西也各不相同。很多人需要感官上的刺激,让自己听完后感到满足,这在帕格尼尼的音乐中不少,只是避免要让人看到一些‘伤痕’。帕格尼尼的音乐有太多音符和情绪,我反而觉得应该在演出时收紧一些。”
在细节中理解音乐
自小练习小提琴的黄蒙拉,经过十几岁的枯燥与二十几岁的轻狂,如今对于演奏音乐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改观。
泛泛而谈莫扎特风格、巴赫风格,可能对某些学生会有启发和想象空间,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演奏和理解上,细节上的把控则更为重要。说到这儿,黄蒙拉用食指比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具体到这个连线上,哪一个音符更重要,哪一个需要弱化,在音量上、重要程度上,你会发现越是细节,一个人的演奏就越是地道、越是专业。而且通过把握细节,对于艺术作品和风格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
让乐曲开口说话
于黄蒙拉而言,不光是帕格尼尼,还有其他大师的曲目,都要去在演出前一两个月反反复复去练习,此后才会对这些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作品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所传递的含义都会具体起来,甚至作曲家本人的影像都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变得愈发清晰,乐曲本身就像在说话一样,清晰得表达出其中的内容。这是黄蒙拉年复一年演奏、练习之后最大的领悟。
处理好兴趣与基本功的关系
黄蒙拉不仅是演奏者,也是教育者,他所教授的学生横跨音乐附小、附中和大学。他深知,从初学者到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演奏家,需要漫长的培养时期,尤其对于儿童学琴者的教育,处理好兴趣与基础功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基本功打得多了,兴趣自然会少;但是纯粹的兴趣又不足以支撑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在专业启蒙阶段比较困难的事。”
事实上,小提琴的启蒙有许多陷阱,“非专业出身”的父母对一些潜在问题难以察觉,例如运用上下弓时手指的变化,再例如手臂或手腕发力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弦音的变化。因此,学习方法的正确比学会拉一首曲目更加关键。
音乐的某个本质是合作
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一个孩子“过独木桥”的方式是枯燥乏味的,相比之下几个孩子的共同学习也许更有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欧洲那时候家里几个孩子,包括父母,都有学习乐器,在空闲时候家庭成员合奏一曲不是件难事,这便是室内乐的雏形。”
因此,对于共同学习这件事,黄蒙拉持鼓励态度。“音乐的一个非常美的本质就是合作,当你传递你的音乐,接收他的信息,这种交融使得音乐练习不再枯燥。”
如何感受小提琴的魅力
此外黄蒙拉认为,“聆听、交流、参与”是大众感受小提琴魅力的最佳方式,聆听是亲身去音乐会感受,交流是孩子们彼此间的互动,参与是乐器学习者去参加音乐活动、大师课等等,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小提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能够呈现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黄蒙拉:欢迎关注国际古典系列演出季
一次访谈展现音乐家的内心世界,而黄蒙拉想与大家分享的远不止于此,那么走进音乐厅,近距离感受音乐,不失为一个好途径。2016年12月4日,黄蒙拉与你继续北京音乐厅相约,为你直观展现小提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