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青照片】如何评价李剑青首张专辑《仍是异乡人》?
今天因为滞留在机场,有空把李剑青十年磨一剑的EP《仍是异乡人》仔仔细细听了半日。
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李宗盛上一轮『既然青春留不住』巡演,总是带着两个徒弟,男的叫李剑青,女的叫白安。然后在杨宗纬那张惊为天人的专辑《原色》中,李剑青除了编曲和提琴之外,更是其中四首歌的作者。
我当时心想,这个七零后的徒弟,李宗盛对他是不是有点儿过于有耐心了?在这个出名要趁早的时代,速度非常重要。荷尔蒙喷发的青少年都被吴亦凡鹿晗们收割完毕,『文艺』这个市场也早已被所谓『民谣』和『小清新』找到了最佳实践。那么,作为李宗盛心中的理想型,甚至是衣钵传人一般的徒弟,李剑青的受众会是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五首呕心沥血的新作。大哥在宣传文案中说它『甚至算不上精雕细琢』,这是实实在在的客气。一百二十分的匠心匠气,让这几首歌在技术上直接站在了音乐性的绝对高点,这个领先可远不是『认真』可以达到的。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娴熟、灿烂的指弹吉他编排,大量的开放定弦、拉开相位互相呼应的吉他副旋律,让每首歌在听感上极度丰满(可能有人会用『过度』来形容)。作为曾经地方乐团小提琴首席,李剑青刚入李宗盛师门的时候吉他『只会刷chord,fingerstyle什么都不会』(李宗盛语)。到今天这个超过职业乐手的指弹吉他水平,让人不禁佩服这些年他在可以想象的师傅的严苛规训下,吃过的苦,和长在身上的本事。
古典训练,科班背景赋予音乐的复杂性,转调,织体,民歌采风……都放在一边,就他的唱,对于下班去唱ktv的朋友来说,连查明白拍子都是个挑战。复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异乡人』本就是人生百味的命题,复杂性成全了包容性;然而,作品难以传唱(词曲门槛都高)则是一般艺人在策划阶段就排除掉的问题。
《在家乡》讲述了『你』离开都市,回家乡探亲的人之常情。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故乡,还像过去一样,路上的景象提醒着你自己的来处,以及异乡人的身份;《不变的事》则代表了李剑青自己的朴素的爱情观(李剑青语),题目就是他的答案,松散的节奏中吟唱着入『大三和弦耿直明亮』一样的笃定;《出城》作为主打歌里,李剑青用出自己拿手的弦乐编配,白描了主人公与他的小城经历时间的变迁,和『恋人出城』那些并未改变的伤感心事;《平凡故事》则是EP中唯一一首小调,关于那些『不愿想起又不肯舍弃』的平凡故事;《姥姥》则大胆地将词作者的念白直接融入歌中,献给李剑青自己并未见过的姥姥。
我对这部作品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折服于它音乐语言上的高度成熟,和改无可改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同样的原因,让我说不清楚李剑青是一个『老灵魂』,还是师父的影子。
李宗盛经历过匮乏、繁华、又有所失落的大时代,在这张EP看似私人化的乡愁情感中,显然有着一种审视时代的高度。这张EP其实是他对自己过去在北京生活十年的总结之作。在5月的一场网络直播live中,大哥坦言,这张作品其实很大程度是他自己的情感抒发,李剑青帮他完成了他的选择与想象。
师父对李剑青的影响是浸透了身心的,我不确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哥对李剑青的『制作』并不是一个制作人按照艺人特点和市场定位做出的那种『激发式』,而是强烈的『烙印式』。大哥自己喜欢指弹吉他,喜欢Michael Hedges,自己做Lee Guitars,九十年代请Paul McCartney的Wings乐队时期吉他手Laurence Juber给张信哲录制《爱不留》等作品……指弹风格本是李宗盛自己的热爱,就这么直接映射进了本行是小提琴的李剑青的音乐中,让一个『只会刷chord』的小提琴手生生练成了一把fingerstyle好手。
更强烈的烙印是唱腔,这种说唱结合、长句连排的节奏感在《原色》时期的杨宗纬身上还颇有些违和,而在李剑青身上已经完全内化,毫无保留地继承。总之,李剑青完全超越了李宗盛制作的一个艺人的层次,他某种意义上是李宗盛的延伸。
最本质的烙印,其实是李宗盛的人文关怀。不知道这个来自广西小县城的『满垛』当初能引起李宗盛的好奇,是否是因为他平凡的出身,有些困顿却奋力拼搏的状态,让大哥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李宗盛聊起早些年制作的陈淑桦、林忆莲,他说给这些歌手写的歌,都呼应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女性工作赚钱,独立意识崛起,她们在寻找可以自己做主生活选择的榜样和代言。而今天的青年人,是否也有一个可以用作品去响应的精神?
我没有资格总结,但我觉得,创业融资迎娶白富美的『欲望』,和直接、猛烈、无所不用其极的『快乐』,是回避不开的两点。这是娱乐行业前所未有发达的时代,粉丝直接用钞票和选票供养女团偶像,直接消费人设的商业模式是已经被证明的『与时俱进』(相比之下十年磨一剑,用作品打动人心又是多么『过时』的方式)。
这个快乐至上的消费主义时代,真的已经不能用『浮躁』来形容。因此,李剑青这样的声音能否穿过王者荣耀、社会摇和美颜直播,击中这些守在大城市,努力捕捉阶层上升机会的青年人的内心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张作品至少击中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城市化进程的差距,让离乡青年们无所依归。故乡已经如此陌生,而它又不合时宜地提醒着,繁华的都市是『别人的家』。《仍是异乡人》替我们行使了怀旧的权力,并不是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有资格回乡,有资格怀念过去,有资格坦白自己那些『回不去』『留不住』的心事。
每个人都可以。所以每个人都应听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