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阅读教学指导 【微理论】听王荣生教授讲阅读教学

2018-04-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给大家讲一个课例,篇目是顾城的<远和近>.这不是教材里的课文,这位老师没让学生预习,是在课上发的这个阅读材料.我直接讲它的第三个环节,老师说,给大家发的材料中没有标题,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取一个比作者更精彩的标题.现在分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拟一个你们认为最精彩的标题,最有创意的标题.这位老师教这个教对了.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诗,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教什么呢?想一想什么是朦胧诗?你可能会想起舒婷.顾城等.你不能猜朦胧诗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猜的.但是形容词可以猜,"朦胧&qu

我给大家讲一个课例,篇目是顾城的《远和近》。这不是教材里的课文,这位老师没让学生预习,是在课上发的这个阅读材料。

我直接讲它的第三个环节,老师说,给大家发的材料中没有标题,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取一个比作者更精彩的标题。现在分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拟一个你们认为最精彩的标题,最有创意的标题。

这位老师教这个教对了。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诗,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教什么呢?想一想什么是朦胧诗?你可能会想起舒婷、顾城等。你不能猜朦胧诗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猜的。但是形容词可以猜,“朦胧”这个词可以猜。

你可以想象到朦胧诗的状态是什么,懵懂、若隐若现、看不清楚,好像有好多东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那么朦胧诗教什么?就是要逐渐看出很多东西来,或者说,把这首诗蕴涵的意味逐渐挖掘出来,或者说,把这首诗的种种侧面打开来。

现在你看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分小组讨论。小学生拟标题就是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是理解和感受的过程。不同的小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很可能打开不同的侧面。

老师请每个小组把标题写在黑板上,一共九个。有一个小组的题目是“距离”,有一个小组的题目很长,“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这个意思与原题目《远和近》已经很接近了。还有几个小组的题目很奇怪,我们成年人绝对想不出来,有“障碍”,“自然”,“优美”。下面是交流环节,我在这里讲其中几个。

说“障碍”这组的代表是一位比较高大的女孩,坐在后排。她说,我觉得这两个人有问题。老师很机智,问她,你认为这两个是什么人?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还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这女孩很肯定,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么,这个“我”是男生还是女生啊?这个女孩很肯定,是男生。

老师又问其他小朋友,这是个什么样的男生啊?小朋友们回答说,很内向,很敏感,等等。我想,这几个问题之后小朋友应该看出了很多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堂课,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了,他们看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说“自然”的这个小组陈述了两个理由,第一,他说这首诗写得很自然,很朴素,像大白话一样。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看出这一点其实非常厉害。作者刻意追求的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大白话道出深意,然后流芳百世成为经典。

小朋友对这首诗有很到位的语言感觉。第二,他们的理由更好玩,他说他从来没有写过诗,不知道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以为这首诗应该就像树苗一样,在大自然里面创造出来。诗里的内容是两个人在大自然里面静静地看云。两个人可以静静看云而不被打搅的地方一定是很偏僻的地方,自然风景很优美的地方。

大家看看,小朋友看出这首诗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小朋友是怎么读诗歌的,他不是把这些字当作字来读,而是转换为形象再想象,这就是对头的读诗的方法。

我们看看,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们彼此丰厚相互的语文经验,学习别人读诗原来是这样读的阅读方法,打开这首诗的不同侧面。这是我讲的第三条,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它对文本是有限制的,主要是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