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政孙维良 孙维良:我的爱在海上
孙维良 海政文工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第九、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文/本刊记者 陈晰 2011年11月19日,海政文工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孙维良的个人演唱会《我的爱在海上》在北京天桥剧场唱响。以一曲气势磅礴的《我的爱在海上》开场,从古韵悠扬的《清明上河图》、经他重新编曲后深情婉转的《新康定情歌》,到广为传唱的《黄河妈妈》,孙维良带给观众们一场两个多小时的音乐盛宴。
最后,当他与恩师李双江携手共唱起《红星照我去战斗》时,现场欢呼声、掌声雷动。 “《我的爱在海上》是维良运用自己独特的理念,演绎新民歌男声唱法的新境界。
此举将给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带来新的启迪,新的生命和魅力。”李双江这样评价孙维良的演出。 有媒体说,与4年前那场《乡音乡情》独唱音乐会相比,如今的孙维良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在艺术之路艰辛跋涉多年,孙维良终于全然褪去青涩之气,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因阅历而带来的淡定和释然,因自信而自然流露的优雅和潇洒。但,当你真正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眼睛依然清澈明亮,他的内心依然善良淳朴,一如当年那个把歌唱当做人生至爱的乡村少年。”
走向海洋 “我的爱在海上”,这句话唱出了孙维良内心真挚热烈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他艺术道路的写照。 冥冥中似有安排,初中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孙维良以一首《走向海洋》获得了第一名,尽管那时他不会想到,自己今后会穿上蔚蓝色的水兵服。
也是这次得奖让他受到关注,之后,他师从当地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王秀娟,开始了专业的声乐学习。 三年时间,风雨无阻。尽管路途遥远,每天要奔走几十里路往返于城里和乡下;尽管家境困难,他还要到上山砍柴、挖药凑学费,但是只要能唱歌,他就觉得幸福无比。
1987年,孙维良获得了瓦房店市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名。也在这一年,孙维良走进军营,成为中国人民海军某基地的一名文艺兵。
在部队,孙维良有机会圆了大学梦:他考入河南省艺术学院声乐系,系统地接受了声乐训练。也是部队生涯,将这个只是爱唱歌的孩子锻造成了一个内心坚强的军人,让他懂得了身为一名军人的责任。
回忆起这段岁月,孙维良心怀感激:“我明白了什么是军人,明白了怎样去歌唱他们的生活。”1995年,孙维良被正式调入中国人民海政歌舞团。部队的宣传部长开玩笑说:“孙维良是试验基地最成功的试验成果之一。
” 从此,偏远的海岛、哨所甚至是舰艇上,都成了他演唱的舞台。奔波劳顿,他从不言苦。有一次,去西沙慰问演出时在海上遭遇九级大风,剧烈的颠簸将他从床上重重地甩到甲板上,一夜未睡加上数次呕吐不止,到达后,疲惫的他没有要求休息,马上登台为战友们演出,唱了一首又一首,直到嗓音沙哑。
十多年了,从北海舰队到东海舰队,从南沙到西沙。大到几百人的部队演唱会,小到为一个战士专场演出,孙维良把为海军战士歌唱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不知不觉中,他的足迹已遍布海疆,为基层官兵演出一千多场。他充满阳刚、纯净清朗的嗓音,飘扬在海天之间,给全国各地的海军官兵带去了欢乐和鼓舞。
新民歌男声第一人 在歌坛崭露头角,孙维良相继在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文化部金钟奖大赛、“大红鹰” 军旅歌曲大赛相继摘取“重量级”奖项。之后,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暂时的沉寂。他相信,歌者是用心灵与人对话,只有经过厚重的沉淀,重新自我发现,才能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演出。
2005年,当孙维良携《黄河妈妈》再次出现在观众视野的时候,旋即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是这首《黄河妈妈》,让孙维良确立了“中国新民歌男声第一人”的地位。
“以此为标志,一个艺术面目清晰、个人风格强烈的孙维良,开始在中国民歌界举起新民歌男声的大旗。”有媒体这样评价。 对于新民歌,孙维良有自己的体悟与钻研。
早在2005年,孙维良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的一篇音乐理论文章里,就对新民歌的缘起、发展和风格加以探讨。在讨论“新民歌”内涵的时候,他提出,新民歌具备的“原始性、流行性、通俗性、多样性、世界性”,为民族声乐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新民歌的探索拓宽了他的艺术道路,也不断地带给观众惊喜。 最近,孙维良全新演绎的《清明上河图》,使我们再次惊叹孙维良对于“大歌”的掌控水平。这首兼具戏曲、民歌等多种音乐元素的歌曲,演唱难度很大。
孙维良的歌唱,高音处游刃有余,低音部委婉动人,他甚至专门学习了古人吟诵诗歌的抑扬顿挫,加以融入其中。“画卷轻轻打开,谁为清明而来。河畔拱桥柳烟,春风暗度楼台……他用声音活脱脱地描绘出一幅大宋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