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又被称为什家 巨鹿之战:项羽并未打败章邯 章邯为何投降
巨鹿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意义最重大的战役之一。此战,反秦武装基本上摧毁了秦军主力,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为反秦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此一战,秦王朝名存实亡,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我们在细阅相关史料后发现,巨鹿之战,项羽实际上并未真正打败章邯,章邯最后为何向项羽投降了?
一、参与巨鹿之战的秦军有两路
现在一般认为,巨鹿之战反秦武装的主将是项羽,秦王朝的主将是章邯。反秦武装的主将是项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秦王朝当时的主将是否是章邯,我认为有待商榷。因为在巨鹿之战中,参战的秦王朝军队实际上有两路:一路由王离率领,一路由章邯率领。
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在巨鹿之战中,秦军的主将是章邯,主要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章邯既然能够命令王离,章邯自然就是巨鹿之战的主将了。那么,章邯能否“令”王离呢?
王离是名将之后,他的祖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父亲是秦王朝大将王贲。王离受封武城侯,蒙恬死后,王离顶替蒙恬成为秦王朝戍边备胡的主要将领。秦末农民起义战争爆发后,王离率原本用来戍边备胡的军队(大约十万人),参与镇压秦末反秦武装。
章邯原本只是为秦王朝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的少府,他所率领的这支军队,也不是正规军,而是由修建骊山皇陵的亡命之徒(刑徒及奴产子)组成,人数大约在二十万左右。
可见,无论是从二者的身世背景,还是从在秦军中的地位来讲,章邯“令”王离都不太可能。退一步说,假如当时确实是章邯“令”王离,为什么会出现章邯负责修甬道,而王离负责包围巨鹿的局面?这似乎也说不通。要知道,胡人是游牧民族,优势在于骑兵。王离部既然是用来戍边备胡的,应该也是以骑兵为主。章邯让王离的骑兵负责攻城,实在令人费解。
假如我们把《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章邯与王离的位置对调一下,即在巨鹿之战中,王离地位高于章邯,一切就都说得通了。当时处于北方的王离获悉章邯把赵军驱赶到巨鹿,于是率部南下,参与围堵赵军,并命令章邯部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负责修甬道,替自己输送粮草。
所以,在巨鹿之战前期,章邯并非是秦军的主将,顶多只与王离处于互不隶属的位置上,参与巨鹿之战的秦军实际上有两路。
二、项羽打败的是王离不是章邯
项羽在荥阳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夺了宋义的兵权,马上率领楚军扑向巨鹿。从荥阳到巨鹿,中间隔着漳河。因此,项羽先是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击扰、破坏由章邯部所负责的秦军甬道。之后才命令全军破釜沉舟,渡过漳河,进入巨鹿战场,发动攻击。
那么,项羽当时所攻击的秦军是王离部还是章邯部?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的战斗结果倒推出答案。《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意思就是:项羽部队抵达前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从此处记载可见,项羽所打败的是王离部,不是章邯部。
项羽打败王离部,《史记·项羽本纪》接下去的记载是:“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即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
后来,章邯准备率部投降项羽,项羽趁机向章邯部发动了几次攻击,但都是小胜,并未从根本上打败章邯。章邯部原本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到投降项羽,被项羽坑杀时,仍然是二十万,可见章邯部的战斗减员其实并不多,也说明了当时章邯并未真正与项羽大战过。
巨鹿之战项羽虽然打败过王离,但由于王离部与章邯部是两路军队,所以,项羽打败王离并不等于打败章邯。项羽与章邯连正面交锋都没有,又谈何打败章邯?
三、章邯为何不救王离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王离的十万大军,而近在迟尺的章邯部二十万大军竟然无动于衷,任由王离部被项羽消灭,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章邯当时为何不救王离?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章邯与王离有矛盾,所以才会坐视王离部被消灭而不救援。
大家知道,首先攻打赵军的是章邯。章邯在定陶打垮项梁的军队后,误判形势,作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他认为项梁已死,楚地余众不足为虑,便渡河北进攻打赵地,大破赵军。赵王赵歇与丞相张耳因此逃进了巨鹿城,陈馀则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巨鹿北边(所谓的河北军)。
这种情况下,赵军残余对章邯来说,无疑是一块就要到嘴的肥肉。然而,令章邯气愤的是,王离这时候突然横插一脚,率部在章邯部到来之前先围住了巨鹿城,并凭借自己的身世地位命令章邯部给他修甬道,输送粮草,当后勤部长。
眼看着即将到嘴的肥肉被王离抢去,章邯只要不是泥人,有不满、有怨气在所难免,于是,章邯与王离产生了矛盾。
正因为王离的争功行为,令章邯心生不满。所以,在项羽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击扰、破坏秦军甬道时,章邯只是出工不出力,既未保护好甬道,也没能守住漳河。
这可能也是项羽全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渡过漳河,从而对王离部形成了反包围的主要原因。从相关史料来看,项羽破釜沉舟,渡过漳河的全军也就六万人左右,而章邯部有二十万人。
如果章邯没有消极怠工,能够全力以赴坚守漳河北岸一线,项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无法轻易渡过漳河。
四、章邯为何向项羽投降
项羽打败王离,军队驻扎在漳河南,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两军对阵,相持未战。《史记·项羽列传》接着写到:“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意思是: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
在此处,许多人把“秦军数却”理解为章邯部屡屡退却,所以受到秦二世的责问。这可能又是一个误解。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巨鹿之战前,章邯部是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而在章邯投降项羽时,章邯部还是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可见章邯始终在棘原,并没有退却。
顺便说个题外话:当时屡屡退却的反倒可能是项羽军。因为项羽部在渡过漳河打败王离后,他的位置应在漳河之北,但后来他与章邯相持未战时所处的位置,却是在漳河之南。原本,项羽与章邯都在漳河之北,项羽既然要与章邯对阵,后来为何又跑到漳河南面去了?这不奇怪吗?可能的情况是项羽被章邯逼回漳河之南。
言归正传。那么,“秦军数却”到底指什么?我以为是指先前的王离部。秦末没有我们现代的通讯手段,巨鹿战场上的情况从巨鹿反馈到咸阳,秦二世再对反馈的信息作出指示,一来一回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从“数却”二字上看,当时秦二世显然还不知道王离部已经大败,他又如何知道章邯有没有退却呢?
王离部“数却”,秦二世为何不去责问王离,却来责问章邯?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先前的猜测,当时王离与章邯确实有矛盾。而对于王离与章邯,秦二世自然更信任王离,派人责问章邯为何不配合王离部也就在情理之中。
由于信息的滞后,当章邯收到秦二世的责问时,王离部已经战败,这让章邯十分恐惧。王离部只是“数却”,秦二世就派人来责问他,现在王离部已经彻底战败被消灭,秦二世还不把他章邯大卸八块了?
恐惧归恐惧,但章邯深知纸包不住火,关于王离部战败被消灭的消息,秦二世迟早会知道。所以章邯派司马欣前往咸阳,试图向秦二世解释缘由。
司马欣此人曾救过项梁的命,与项氏家族有一腿。他到达咸阳后,没有直接找秦二世汇报工作,反而去找丞相赵高,结果受到赵高冷落,三天不得见。司马欣因此非常害怕,连驿道都不敢走了,抄小路赶回棘原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这其实只是司马欣的一面之词,劝章邯投降的意图却十分明显。恰在此时,陈馀也写信给章邯,以过往的秦将白起、蒙恬的悲催下场为例,劝章邯投降。
章邯面临秦二世、赵高的责难,甚至治罪,又听信司马欣的一面之词,加上陈馀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因此在要不要向项羽投降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便暗中派人去与项羽讨价还价,想要订立和约。和谈正在进行之际,项羽趁机命令蒲将军对秦军发动攻击,取得了胜利。
项羽如此作为,多少有些胜之不武。而且这些胜利只是小胜,并未从根本上战胜章邯。但此时的章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困扰,似乎已铁了心要投降,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
章邯投降项羽时,他的部队还有二十万。这二十万由亡命之徒组成的军队打败过周文的数十万大军,打败过田臧、陈胜、魏咎、田儋,打败过项梁,还把赵国君臣从老窝邯郸驱赶到巨鹿,战斗力实在太强,项羽怕他们反叛,在新安城南把他们全部坑杀。
章邯是杀害项羽叔叔项梁的罪魁祸首,以项羽的性格,如果不是部队粮草不足,如果不是因为章邯部的战斗力太强,无法从根本上战胜章邯,项羽岂能轻易答应章邯投降?
所以,真正打败章邯的是秦王朝本身,而不是项羽。如果当时不是因为秦王朝本身有问题,章邯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带领二十万将士与项羽耗下去,项羽在粮草缺乏的情况下,真的能彻底战胜章邯吗?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