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棍怎么拿】这根文明棍 定格管文蔚的抗战岁月
中国江苏网4月26日讯 一根长不足一米的文明棍,记录了丹北大地的抗日烽火;一位八旬老人的捐赠,表达了他对家乡档案事业的拳拳之心。近日,镇江新区档案馆首次赴苏州征集革命历史实物档案,并成功征集到由家乡人收藏的我市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管文蔚曾经使用过的文明棍。
缘起:杨俊达老人的一条线索
杨俊达老人是镇江新区姚桥人,他向新区档案馆提供征集线索,称有一件1937年以前的革命文物——丹北地区抗战组织领袖管文尉蔚曾经使用过的一根红木司的克(stick,文明棍),现保存于苏州书法家张大华家中。张大华老人祖籍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与杨俊达是同乡,今年已经82岁,退休于苏州市教育局,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老人。
日前,镇江新区档案馆张静馆长一行4人来到苏州张大华家中,向他征集此件革命文物。张大华老人拿出了这根文明棍,它的长度为90厘米,橘瓣状圆形杖首,直径5厘米,杖杆上粗下细,上端直径3厘米,下端直径2厘米,足部包铜,色泽古雅,做工精致。
揭秘:“文明棍”背后的一段往事
据张大华老人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其父张豫雍是当地保长,与丹北区管文尉有所结交,曾拜管文尉为“老头子”。他的父亲兄弟有三人,二伯在上海开办红木家具厂,并在家乡华山村置办房屋田产。后来张氏老宅成为管文尉、聂老虎等革命志士的聚会联络点。当时为了防范土匪,他父亲弟兄三人每人买了一把毛瑟枪,二伯还用红木给兄弟三人各做了一根文明棍。1937年,张豫雍将自已的枪和文明棍赠送给了管文尉,管文尉一直带在身边使用。
新四军北撤之时,管文尉说,北撤要打仗了,于是将文明棍交还给张豫雍,并让他自己使用。张豫雍一直将这根文明棍珍藏在家中,直至去世前才交给儿子张大华,并叮嘱他好好保存。张大华将它视为“传家宝”珍藏至今。
感动:张大华老人还捐出“护身棍”
当得知家乡来人征集这根文明棍时,张大华老人欣然表示愿意捐献。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苏州市公安系统工作时的一根护身棍一同捐献给镇江新区档案馆。
这根护身棍上清晰地写着:“石路人民服务队,张大华专用,1952年12月”。张大华老人十六七岁投身公安保卫战线,为能成为“人民服务队”一员的这段光荣奉献的历史而自豪。他的这根护身棍也一直保存至今,此次与上述的文明棍一同捐赠给家乡档案馆。
据了解,张大华先生爱好书法,退休后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其书法作品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一些企业购买收藏。多年来,张大华老人将书法稿酬用于扶贫助弱,帮助过无数弱势人群和贫寒学子。近几年,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苏州大华个人爱心基金会”,以便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体。
镇江新区档案馆负责人表示,此次捐赠填补了全馆革命历史实物档案的空白,该馆将于近期举行捐赠仪式,向张大华老人颁发收藏证书,并将它永久馆藏。(孔咏梅 干光磊)
“管氏三杰”的故事,听说过吗?
“管氏三杰”是指从丹阳走出去的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三兄弟。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管家三兄弟早年参加革命事业,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管文蔚于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丹阳县委书记、无锡县委书记,江苏省委镇江特派员、苏常特委巡视员等职,领导过学运、工运和农运等革命斗争。
抗战爆发后,在丹阳领导成立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后又担任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苏南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管文蔚曾任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兼苏南军区司令员与苏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等职务。
管文彬、管寒涛在兄长的影响下投身革命。管文彬曾任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财经委员会主任、苏北行政委员会粮食局局长、江淮银行印钞厂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农垦总局副总局长和农垦部财务局局长等职。
管寒涛在抗战中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员、江南留守处主任、丹北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国家计委基建局、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对外贸易部成套设备局副局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
什么是“文明棍”,你知道吗?
“文明棍”,也即手杖,又叫“司的克”(stick)。旧时西方的绅士平时喜欢拿一根精致的手杖以示风度和身份,与他们笔挺的身姿和礼服相应,成为西方绅士的招牌形象。民国年间,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喜欢拿一根手杖。这条手杖到了中国,就被称为文明棍了。
文明棍既有木制的,又有金属制造的;既有镶宝石的,又有图案的,甚至镏金的。主要特点是在杖头上,有象牙、铜、石头、玉、不锈钢,或光亮、或粗糙,有的质地细腻、有的典雅华贵,有的写实、有的抽象,拐杖上多有书法、绘画等精美雕刻。文明棍不仅作为行走时减负的工具,还是绅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