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张俊华:普通高中“十面突围”路在何方?

2019-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月28日,合肥五中课改实验小组阶段工作汇报会在该校召开.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聆听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授课,参加会议,并现场进行了点评.本网记者就当前教改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张俊华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张俊华:普通高中"十面突围"路在何方?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中)聆听一批年轻教师授课请问:2015年10月,合肥五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合作项目,请问这一年多来,双方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合作?答:我们开展

2月28日,合肥五中课改实验小组阶段工作汇报会在该校召开。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聆听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授课,参加会议,并现场进行了点评。本网记者就当前教改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

【张俊华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张俊华:普通高中“十面突围”路在何方?

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中)聆听一批年轻教师授课

请问:2015年10月,合肥五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合作项目,请问这一年多来,双方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合作?

答:我们开展的项目课题是《特色学校的行动研究》,即挖掘合肥五中这所学校与众不同之处,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所谓行动研究,就是通过研究来解决我们的管理和教学层面的现实问题,不是为了单纯地建立理论。行动研究强调的是规划、行动、反思的不断循环,主张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张俊华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张俊华:普通高中“十面突围”路在何方?

这一年半以来,我们采用"主题报告、经验分享、教育考察、读书沙龙、课堂观察、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来推进。我们组织了五中全体教职工利用暑假时间,到华师大进行全员培训,力图涵盖所有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课程涉及国际教育改革动态、学校管理理论、课堂文化、学校发展规划、中学生心理健康、班级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等内容,以此来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张俊华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张俊华:普通高中“十面突围”路在何方?

我们非常重视课堂质量的提升。举行"同课异构",也就是同一主题由不同教师来演绎,从而彰显不同教师的特点、风采和个性。同时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去听课,我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少听多评,以评课为主,实行"333"模式,即提出三大亮点、三个问题、三个建议。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来重构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效能。

现场考察方面,我们组织合肥五中教师赴上海华东模范中学、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等学校参观考察。通过教类似的现场教学,让五中教师充分感受到上海教师在课改方面的探索出的有益经验,继而建构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和提高能力。

我们还举办了教师读书沙龙,鼓励教师博览群书,阅读经典、阅读大家,阅读名人。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认为在阅读在的过程中可以与贤人,经典,各大门派进行对话,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是无声的,但无声胜有声,在此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感受到善,感受到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洗涤,感受到古人灵魂的伟大和精神的超然,这样我们的灵魂就会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得以净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

合肥五中青年教师正在上公开课

请问:这一年多来,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合肥五中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答: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变化,萌生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比如说"少教多思、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观念开始渐入人心",老师们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内驱力的挖掘。第二、教师的视野在不断的拓宽,当然主要是通过考察、阅读、实践等方式。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他们开始运用了多样性、灵活性的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题,例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构建"智慧课堂"等。总之,教师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立德树人的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请问:相比合肥一中、六中、八中等名校,合肥五中属于需要不断提升的学校,请问该校未来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答:第一、一线教师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有些方面应该是是颠覆性的。我们距离一流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缩短这种差距,我们需要摒弃固步自封的观念。

第二、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者的视野决定了我们所处的高度!一堂课堂45分钟,是教师全面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如何立足本土、胸怀世界,如何把前沿的教学理念诸如前面提到的"少教多学、少教多思、学思结合"等都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里面,都是每一位教师必需思考的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如今互联网 物联网的时代,加速了教育变革,但是我们如何真正使其融入课堂,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体现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学会学习,具备信息素养,更应体现教育的回归,真正利用技术促教育变革。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是一些舶来品的的创新方法,但是我们更需要一些本土化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参与,如何建构互动、平等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自我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在建构文化课堂方面不断努力,所谓文化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精神价值为核心,以学习内容、学习范式、教学方式为载体,所呈现的教育境界和文化品格,也就是强调一个核心:精神价值,三大载体:学习内容、学习范式、教学方式。

合肥五中学生正在认真聆听教师上生物公开课

请问:高考被称为我国教育的"指挥棒",请问2018年启动的高考改革新政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答:从国家层面来说,教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却举步维艰。教育当前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当前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就是高考成绩,依然是是否出自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整个社会就这么一个惟一的判断标准。我们高考的现状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我国教材的难度是全世界最难的,课堂密度是世界上最密的,学习时间是世界上最长的,而我们的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是最焦虑的。如果我们把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的试卷拿出来,发现当年的试卷难度与现在的高考试卷在知识点的厚度、宽度、高度、难度相比,都不是同日而语的。

为学生"减负",我们能否降低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呢?能否删去目前教材内容1/3呢?我们能否减少他们的学习时间呢?我们是否能够增加他们的体育运动时间呢?我们能不能把目前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1/3呢?是否能让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即是使职业教育回归正途、皈依正统,而不是处于弱势地位。回归正统才能走出优质学校择校的困境,缓解和消除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与大众需求的矛盾,回归需要"人人成才多元发展"价值观的引导,需要法律体制保障体力劳动者的尊严和薪酬,需要制度来缩小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使两者的差异基本趋于平衡,中国的发展需要精英,但是更需要千百万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

高中教育在高考这一举国体制的"指挥棒"下千校一面,学生已沦为考试的工具、附庸,教师在这种变态扭曲的竞争环境中惶惶不可终日,高考升学率成了诸多知名学校自我陶醉,引以为豪、和到处炫耀的资本。不择手段抢夺生源,不顾颜面争夺名师,违背教育规律用功夫加汗水,苦干加盲干,用关管严铁三角的方式来发展学校发管理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原创精神和能力早已被这种管理模式抹杀在萌芽状态。许多年来,我们就是在一种"鸟笼教育"的模式下推动所谓素质教育,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能在那笼子里培养,其结果是个性被共性化,天性被奴役化,多元被一元化,自由被庸俗化。

当下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而是找寻标准答案,学生成为知识与答案的工具和奴隶,知识成为考试的婢女。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创造和创新人才。秉持教育的核心价值如思想多元,独立思考和学术至。摒弃"鸟笼教育",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需求,注重人的精神,培育人的人格,发展人的能力,使其能懂得尊重他人,安徽征地补偿标准,尊重律法,懂得怜悯与同情,学会关怀他人帮助他人,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核心就是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怀疑精神,有质疑和拷问的勇气,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如此才能培养批判精神、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原创意识。

这些精神,意识和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繁荣的动力。

请问:您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到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答:建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建构学校文化的目是提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和希望。搭建教师实现个人和专业价值的舞台:让教师展示风采和才华,让学校彰显超凡的气质和品格。终极目的是营造师生守望相助的价值平台和有强烈归宿感的精神家园。师生才能拥有安全感、幸福感、归宿感和依恋感,这是精神家园的四大基本特征。

请问:您对社会上目前形形色色的补习班现象怎么看?

答:各类补课班应运而生,这是由我们目前的体制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现实需求造成的。学生通过参加补习班,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获得自信感和成就感,这是补课的优势。

减负为何越减越重?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标准造成的。而社会现实又很残酷,所以"减负"只能沦为一种理想主义。学习不是轻松的,关键是是否能激发你的兴趣,如有兴趣则会乐此不疲,反之则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