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骆驼抄袭哪首歌】怎么评价《沙漠骆驼》这首歌?
这毫无疑问是一首水准合格的、现象级的流行歌曲:旋律易懂易学、编曲清晰规则、歌词意境尚可、传播媒介合适。
还是大哲学家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就是流水线和机械组装,固定的旋律(套路)可以随意搭配组合的模块,所以会有“空耳”的现象。这首歌同样如此,旋律上大量是中亚风格(我们熟悉的新疆曲风)和舞曲的节奏,甚至唱腔也故意用烟嗓和沙哑声线,所以很容易联想起新疆歌手灰狼艾斯卡尔、艾尔肯之类的。编曲方面,也大量采用吉他的指弹技法和节奏强的伴奏。主歌副歌的差别不大,旋律总体比较单调易学,因此很容易翻唱流行。
(流行歌曲虽然是工业流水线的产物,但也分能不能火,会不会爆红。能火可爆红的歌曲,一定是相对清晰易学的,人民大众听几遍就会唱的。相比之下,韦礼安的《狼》就不太方便学唱,相对太难,比龚琳娜的《忐忑》黄龄的《痒》这样显得旋律怪异其实比较好学的歌曲更难流行。)
再说歌词,描绘的是苍茫大漠异域风情,这种意向,永远对只能通过旅游来体验边缘世界的城市人群有点吸引力。而且,歌词做到了既不口水(对比 “嘴巴嘟嘟 嘟嘟嘟嘟嘟”,“我们一起学猫叫 一起喵喵喵喵喵”),也不会过于曲高和寡(曲高和寡分为过于个体情感和过于有文化两种。前者可见于民谣和文青歌手的歌词,有大量个人化情绪,后者见于更多殿堂级歌手的一些并不流行的作品,很多人天天唱也不理解)。举一段代表性歌词:
这样啥都有的歌词,基本上什么人群都能照顾,虽然看起来很没个性,就跟作文套路和固定词组一样,但知识分子觉得不口水,贩夫走卒觉得有点文化有点意向。基本是个大众审美公约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传播渠道变了。
短视频和直播这两种新的媒介平台出来以后,中国的流行音乐又一次开始巨变。我自己总结,现当代的中国的流行音乐,基本上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演进过程,四个关键词是:
发片、选秀、网络、网红
发片年代歌手历史最长,华语世界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都是这批人。从宗盛大佑“四大天王”那一批的学友、哥哥到中国大陆94年那一批什么田震孙楠那英和无数的黑豹唐朝等等摇滚乐队,新世纪后的陶喆力宏杰伦奕迅,基本上都是专业歌手,全都是要出唱片和专辑的。
2005年超女开始,预示着中国流行音乐的选秀年代开始。选秀歌手开始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不容忽视的群体。发片年代的歌手开始坐上了选秀评委的座椅,一直坐到现在,不唱歌整体当评委。如今两岸三地的很多话语歌手都是这一批选秀歌手,杨宗纬林宥嘉方大同张靓颖张碧晨…… 这批人充分证明了,流行音乐,其本质是流行文化,而不是音乐。这个判断,被后来的无数事情证明。
mp3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之后,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唱片行业,出现了大量的网络音乐,代表性的就是有“网络四大天王”之称的欢子,六哲,冷漠,郑源这批人的歌曲,《一万个理由》《求佛》之类,互联网的加持让音乐以无限低的成本进入每个人的电脑和手机。所以十年前杨坤说以《老鼠爱大米》为代表的网络音乐各种不堪,他的姿态代表了传统发片年代所有歌手的焦虑。
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爆发,尤其是2013年之后直播和短视频的出现,社会公众面临的流行音乐又一次风向转变,音乐本身彻底成了这个时代所有场景里群氓狂欢的背景音,音乐网红化,这种现象,快手抖音和直播间里的音乐最为典型。
c哩c哩(莫名其妙火的一首外国老歌)、隔壁泰山、学猫叫 这种现象级的音乐一出来,统一成为网红,和表情包没什么本质区别。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年代就没人好好唱歌,专辑也在出,选秀也在搞,只是音乐变成网红和速朽的速度,远超以往。
同样,《沙漠骆驼》就是这样一首歌手起于网络、歌曲兴于直播间、最终大面积流传于抖音快手并弥漫在所有传播平台的歌曲。这首歌的寿命,也应当超不过元旦(这不是给人家这首歌判死刑,而是说公众遗忘的速度和流行音乐行业新旧覆盖的速度)。
赶紧收住,不说了,总之,这是一首旋律和歌词上符合流行音乐特质、传播渠道又很符合当下特色的歌曲,流行起来并不意外。其余种种,打字太累,就不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