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件?

2019-10-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写了文章谈,谈得太含蓄,这里再补充几句吧.从<法华经>得到一个启示:看起来是佛在上面说法,声闻.菩萨.诸天.人.阿修罗等在下面听,实际上,也许下面的是久远劫前早已成就的佛的示现.上面的佛,倒可能是菩萨的示现.[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件?抛开世俗评价标准,头衔.名望.影响力这些不看,单讲修行,讲发心,龙泉寺好多法师.居士.义工.信众,在现在的时间点看,可能要比学诚法师清净得多.不意味着大和尚就比小沙弥修行得好,就比扫地.洗菜的义工修行得好.[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

昨天写了文章谈,谈得太含蓄,这里再补充几句吧。

从《法华经》得到一个启示:看起来是佛在上面说法,声闻、菩萨、诸天、人、阿修罗等在下面听,实际上,也许下面的是久远劫前早已成就的佛的示现。上面的佛,倒可能是菩萨的示现。

【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件?

抛开世俗评价标准,头衔、名望、影响力这些不看,单讲修行,讲发心,龙泉寺好多法师、居士、义工、信众,在现在的时间点看,可能要比学诚法师清净得多。

不意味着大和尚就比小沙弥修行得好,就比扫地、洗菜的义工修行得好。

【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件?

我一开始看95页的举报信,还是存疑的,后来看了贤启法师35页的陈述,有些倾向觉得举报属实。为什么?倒不全是因为贤启法师说了那些话,一个人自己说的话,你怎么知道真的假的呢。

只是,从世间法看,一个十多年前的清华博士,学历放到社会上还是很值钱的,要想追求收入、地位、名誉,怎么看去出家都不是一个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出家,而且出家了外界也不知道他是谁,除了信仰,很难找到别的合理解释。

【学诚大和尚丑闻】王路:如何看待学诚事件?

但是学诚法师不太一样,因为从小就出家,很早就当住持,得到名望,想找一条退到世间的路是很难的。就像硕士毕业去找工作,不难,但如果你读了五年博士,没毕业,放弃博士学位再去找工作,就很亏了,早年的硕士同学已经干到了中层甚至高管。你是要被嗤笑的。

龙泉寺学诚法师的很多弟子,是在世俗社会上摸爬滚打后,产生了厌离,确确实实因为信仰的原因来到龙泉寺。而且他们来到龙泉寺,从世间法上看,是来吃苦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名声、财富。世间人觉得好的东西,他们都得不到。

他们如果不喜欢,再还俗即可。反正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又不是多么有名,还俗也没几个人认得。但学诚法师不一样,就算后来慢慢跟世俗接触多了,产生了贪著,也很难放弃僧人的身份,没有学历,出来也不好找工作,况且已经是名僧了,没有办法。

就像一个人家里,有苹果,有梨,有香蕉,有馒头,都是他的,但他只吃馒头,按正常逻辑,很可能他喜欢吃馒头。但如果他家里只有馒头,就算他看起来吃得津津有味,你还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欢吃馒头。因为没有别的可以吃。学诚法师那些后来出家的弟子,和学诚法师本人,大概就像这两种。

学诚法师早年应该是很奋发有为,聪颖向上的,从资质看,必定是超过绝大多数人的良才。这说的还不是出生时的禀赋,可能到三十多岁、四十多岁都还如此。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渐渐变得没有弟子精进,甚至退堕?

因为对弟子,包括龙泉寺的居士、义工来说,是在一个闻法增上的团体,不断接受熏习的,早上要老早起来上早课,诵经,打坐,出坡劳动,发心承担,在这样的氛围下,身上的善根不可能不增长。人就像一件衣服,不能说这件衣服干净还是脏,关键看你怎么处理它。

你洗干净,穿在无尘的房间里,它自然干净。你穿到泥泞的工地上,自然脏。对出家人来说,传统的出家人,不说那些搞经忏的,那些是被看作堕落的,不堕落的,那就是修道的,打坐,念佛,参禅,诵经,讲经,就这些事情。这就是弘法。

现在也弘法,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弘法手段多种多样。手段多种多样也没有问题。问题的麻烦之处在于,作为僧团的领导者,他的角色不是亲自弘法,不是亲力亲为地弘法,而是带领指导弟子弘法,而他的具体工作,慢慢由直接向弟子信众讲解法义,渐渐变成做简短的开示,而这些开示,也渐渐从浓厚的佛法味,变成浓厚的世间法味。

南本《大般涅槃经》讲过一个故事,卖牛奶的人,为了多卖钱,往牛奶里兑两分水,得到牛奶的人,再往里面兑两分水,卖给其他人,其他人拿到牛奶,也兑两分水,卖给别人,卖到最后,牛奶已经没有牛奶的味道了。虽然没有味道,但和苦味比起来,还是好过千百倍。

佛法的流传弘扬也是这样,为了更多的人得到法,就要不断地给予方便,不断地往里面兑水,卖牛奶的人是为了赚钱,弘法的人是为了更多人接受,法味就渐渐从醇厚变得越来越淡。我们尝了一口,觉得比苦味好过千百倍,却不知道,这和真正导向解脱的法味,还是没得比的呀。

人天善法虽然也是善法,但和能解脱的三乘佛法还是很不一样的。为了弘法,领导者的具体工作变成什么了?变成开会、听报告、作报告、参观、访问、接待…… 学诚法师是不太有福报的,不得不在俗务中辗转应对。菩萨可以有千百亿化身,凡夫只有一个身,一天只能有24小时,哪里能腾挪开呢。

我读龙泉寺的弟子写的东西,知道大家都称赞学诚法师对于世间法懂得特别多,超乎弟子们的想象。乃至当弟子没有严格按照师父说的时间去机场,路上遇到堵车时,都会觉得如果听师父的,就不会堵车,如果还堵,那就是自己业障太重。师父对世间法的熟悉程度,令弟子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愈发赞叹。

然而,对修行者来讲,多懂一分世间法,就要多用一分出世间法去消化平衡。否则就难导向解脱。学诚法师位置愈高,俗缘愈多,所面对的世间法就愈浓郁。所谓世间法,善是有漏的,因为它跟太多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纠葛在一起。虽然未必是显现的,也往往会暗含着苗头。时代就是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就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不能不天天面对,怎么容易独善其身呢?

当场面的来往、酬酢应对太多,而别人又将自己放在一个特别尊崇的位置,对立就出来了,就难以平等了。菩萨学处的“同事法”,就很难再摄持。站在受尊仰的位置上开口,所讲的话与真实内心也会稍隔一层,这就要受到杂染诸法的熏习,讲一遍,就是用那些东西熏自己一次。

当所有人都仰望你、顶礼你的时候,谁能把你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掏心掏肺地促膝长谈呢?谁敢摸摸你的脑袋和你拥抱一下开个玩笑呢?可假如你还没有断净凡夫的习气,真的有这种需要怎么办?当所有信众都觉得这样做妨碍的三宝的庄严时,菩萨又岂能不从高高的法座上下来,以凡夫的姿态示现,来践行“从众生中来,到众生中去”的四摄法呢?

当一个老师,整天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被俗缘杂务占据缠绕,都在不断地巩固尊卑分明等级森严的格局,这就不得不一遍遍承受杂染诸法的熏习,而弟子则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下,受相对清净的法的熏染,久而久之,心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过去的高僧,多有皇帝宰相来请都不出山的,今天怎么能做得到呢。

世事就像一桶酱缸。哪个明星企业家,敢明明白白一五一十讲出自己每一笔钱的来历和去向呢。假如上天有一只眼在无形地盯着,可能会发现还是那些穷得没什么饭吃的人最干净。因为他的穷,他可以无拘碍地展露自己的真实而不需要任何修饰与伪装。娑婆世界,大抵如此。在末法时代,做个耀眼的人,很可能比做个不起眼的人更加没有福报。曾经这么好资质的一位僧人,被染污的世界熏习成这样的结果,真是很令人惋惜呀。

像我们这样的人,假如有好的“机遇”,有被捧得高高的机会,又有谁能逃过这样的宿命呢。

即便国家宗教局发布了消息,说骚扰信息属实,还是有很多信众不愿意接受,不相信这么有名望,看起来这么慈悲,有这么多很好的弟子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写了看法,有贤字辈的网友评价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宁可把该事件解释成一场阴谋论,政治斗争,也不肯相信宗教局、中佛协的调查结论。

对这样的朋友,我是有一分随喜的,但不能全部地随喜。随喜的一分是因为他们很好地践行“观功不观过”的修持方法,“观功念恩”,是非常好的,也是龙泉寺修学体系中特别强调的,十分有助于长养善根。但,如同任何一法都潜藏着流弊——诸法没有自性,所以一定是这样,在特殊的时机因缘下,坏的潜能就会迸发。

“不观过”,并不意味着见不到过失。只是说,不取过失的相。如果连过失都见不到,那是眼睛的问题呀。就像“不净观”,是一种必要的修行手段,但不意味着世界的真相就全是不净,真相是不垢不净的,取不净的相作为观想对象,是为了培养出离心。当基本的出离心生起之后,甚至还要观净相,从净相中出离的。

但是,在实践中,“观功不观过”有时候就会被搞成压根儿没有认清俗义谛中功德和过失的能力。固然在胜义谛中,两者并非对立,但问题是,自己是圣者吗?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情,也可以被解释成好的动机,因为动机是看不见的。甚至犯了戒,别人都不能提意见,一提意见,就变成“对大德观过”了。这样,本来作为很好修行手段的“观功念恩”,反倒变成了营造偶像崇拜控制人心的工具。

那些完全不信学诚法师会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有几个深入接触过学诚法师呢?可能在龙泉寺做过多年义工,偶尔有机会老远看上一眼,感动得泪流满面。再加上师法友团体的清净增上,得出学诚法师不可能不清净的结论。“弟子都这么好了,师父可能不好吗?”——在佛教逻辑里,这叫“比量”,是类推出来的,类推出来的,就可能有问题,不必定真实,就像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藏品,认为藏在博物馆里,就肯定有价值,你并不知道藏品真正的价值,你的依据就是它被放在博物馆里呀。

有人说,他都当了会长,还是史上最年轻的,能不开悟吗?那么多出家人,这个位置可谓万里挑一,难道还不是佼佼者吗?这就是把世俗的标准混同于修行的标准。在世俗意义上,当然是万里挑一,但在修行上绝不可以这么看。你能说会长就比副会长修行好?副会长就比大众修行好?这是非常顽固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

佛教之所以出现,一个很重要的机缘就是对治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如果认定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必定不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情,你真正接受“众生平等”了吗?真正接受“诸法无我”的法印了吗?你是认三法印还是认自己的凡夫习气见地呢?

正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修行才成为可能,一个习气深重的人,才可能在好的环境下不断接受善的熏染,增长善根,把钝根磨成利根。成佛才有可能。那么,反过来看,一个本来很好的人,会不会熏坏呢?接受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把佛放在染污的环境下,也会被熏坏,熏成凡夫?不是的。

这就好比泥捏的杯子,放到水里洗,泥就滩了。但如果经过烧制,再放到水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烧制这种分界线,在佛教里就是“见道”。在见道之前,一个本来不错的人,放到糟糕的环境下,也会被熏坏。因为他从无始以来,都还没有真正地生起“正智”,他生起的只是“分别”,缘虑的对象只是“名”和“相”,名和相并不是真实,所以仍然活在颠倒的世界里。直到“见道”,“正智”生起,以“真如”作为所缘,就不再受染污法的熏染了。

见道之后,自然拥有“道共戒”。凭借戒的力量,可以不受染污法的熏染。而凡夫的戒有可能被破坏,但是“道共戒”是不会被破坏的。他就算牺牲头目脑髓,戒也还是完全的。

佛不是不知道恶,佛只是不造恶。佛界中也是具备一切众生界的。换言之,众生心里的糟糕龌龊想法,佛没有不知道的。所以佛才能够制戒。很多我们觉得没太大妨碍的事情,佛要求比丘护持,防范得很严。因为知道从这一点出发,在特殊的时机因缘下,有引生流弊的可能。这跟捂起眼睛来,对自己喜欢的人只肯去想象他的好,对他做出的不好事情还要做出许多解释以证明其正当,是完全不一样的。

超越善恶对立,和不能辨明善恶完全不同。如果不能在俗义谛上接受善恶的名言共许,修行就根本无法开展。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发现从前尊重敬仰的善知识突然示现出不清净的一面时,感到震惊,不能理解,因为和自己的想象矛盾了。

这背后还是很深地护持作为凡夫的习气,不肯真正接受法无自性的谛理。也同样是这个原因,为学诚法师发那样的短信提供了条件。《金刚经》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如果学诚法师的弟子们,都能接受一切法无自性,以戒为师,以正法为依止,在这样的团体里,完全不可能出现外界看来如此匪夷所思的短信。

还有人说,自己的皈依证还没有烧。这是什么话呢?即便在学诚法师座下皈依,皈依的对象也是三宝,不是学诚法师这个人。人的染污怎么可能影响三宝的清净呢。三宝从来都是清净的,否则也没有办法给予加持。三宝中的僧宝,也是圣贤僧,凡夫是不能真正预其数的。当然,对比丘比丘尼来说,如果不能严格按照律制受戒,是得不到戒体的,而皈依三宝的人,并不会因为师父后来坏戒,而影响到自己的皈依和发心。

不过,“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的见解,对众生来说,信受起来太难了!认可“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如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又能恭敬三宝,护持正法的,太希有了。

退而求其次,如果从“心净则国土净”的角度看,未尝不可以说学诚法师是弟子们的善知识,而弟子们是学诚法师的恶知识。——这里说的弟子们是指那些崇拜学诚法师而认为他不可能有这种事情的弟子们,唯有举报者贤启法师这样的弟子,才是学诚法师的善知识。

不同于寻常见解,“善知识”不能从“这个人是好是坏”上去看,诸行无常,“善知识”哪能有定相呢。而应该从这个人给自身提供的缘上去看,如果他给自己提供了清净增上的缘,就是自己的善知识,提供了染污下堕的缘,就是自己的恶知识。

这样看,可以说学诚法师是弟子们的善知识。他用自己的缘给弟子们营造了一个闻法增上的团体,让诸多弟子得以远离俗务,安心修学。而一切需要面对的俗务,主要由他自己来扛了。所有跟财色名食睡沾边的东西,跟名闻利养相接触的东西,他把它们从弟子身边拿开,自己首当其冲地去抵御。

弟子因此可以在一个相对清净的小环境里修学闻法,他自己则不得不被大环境的俗务萦绕。把最危险的诱惑留给自己,令弟子们处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可以说是弟子的善知识了。

弟子对学诚法师来说,则渐渐形成了偶像崇拜,把法师当作圣者菩萨。学诚法师本身存在的可能被名缰利锁勾住的危险,是很难得到提醒的。如果学诚法师还没有到达圣者境界的话,许多弟子的存在和崇拜难免不滋长学诚法师的贪与慢。

假如有弟子能在学诚法师一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时就如法检举他的过失,真可以说是学诚法师的善知识。那样,学诚法师就不会到现在的地步。如果说学诚法师已经达到圣者境界,出于对弟子日益增长的偶像崇拜心,要对治弟子难以接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习气,而示现坏戒相、示现堕地狱相,从而粉碎偏堕常见的弟子对“实有一法名为菩萨”的执著,正可谓是弟子的善知识。

面对这样示现的善知识,要报答他的大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举报出来,助他成就“堕地狱相”的示现。

先前有人说,举报者和被举报者,必有一方堕地狱。依佛法看,是不见得的。法无定法。凡夫所见的地狱,未尝不是菩萨的净土。学诚法师的弟子们,之所以从法中得益,从龙泉寺得益,亲因缘并不在于学诚法师和龙泉寺,乃在于自身面对学诚法师和龙泉寺时,发起了清净的心。若学诚法师是凡夫,那么,他之所以遭受这样的果报,亲因缘也不在被弟子的崇拜冲昏了头脑,而在于面对境界时未能如理作意,发起了不清净的心。

如果说“实有一法名为菩萨”,那么,菩萨断然不在别处,唯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