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小古文 你清楚“南辕北辙”里的关系吗?
有一类成语涉及具有特定关系(例如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的两种事物或两种做法。使用这类成语,首先必须弄清自己所要讨论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同该成语设定的关系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能使用这类成语。例如:“南辕北辙”。“南辕北辙”是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逻辑填空题中的一个高频考点,今天给大家细致地分析一下这条成语,方便日后大家相关方向的备考。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有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往北走,自恃自己的马好、盘缠多、车夫高明,殊不知条件越好离楚国越远。后来就用“南辕北辙”(南辕:车辕朝南;北撤:车撤朝北)比喻行动、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也作“北辕适楚”“北辕适越”。
例如宋・程顾《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以今选举之科,用今进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贤,兴天下之治,其犹北辕适越,不亦远乎?”程顾所说的“目的”是得到人オ,“做法”是科举取士。做法同目的相反,自然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才叫“南北撤”。现在有人误以为只要彼此之间在立场、观点、意见等方面有分歧,就叫“南辕北撤”,显然是错误的。
例如:
(1)〔某些国学班〕有些课程还教授“为人处世的算计”,甚至包括一些封建落后的东西,与传统文化精髓南辕北辙。
(2)首映礼上,徐帆笑说电影里的角色和本人性格确实南辕北撤,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
例1是说讲课内容同传统文化精髓背道而驰;例2是说扮演的角色和演员本人在性格上迎然不同。这里既没有什么行动,也不存在什么目的,更谈不上行动同目的之间有何相反之处,显然都不能使用这条成语。
【例】(2017年03月26深圳)一张华人父亲为儿子撑伞的背影照与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两种________的做法引发很多争议。
分析语境可知,文段比较了华人父亲和英国父亲不同的行为,所填词语应表达“不同”之意。A项和D项“南辕北辙”比喻个人的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侧重指行为、做法等与目的、愿望相反,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和D项。B项和C项“背道而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侧重指两件事之间进行比较,符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