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朗读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

2019-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语言与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两个基本方面,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认知视角是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和途径,认知问题是阅读理解的根本问题.愚公移山文言文朗读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方式(能力)是隐蔽在语言与思维后面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决定语言学习的效果,而且决定理解过程的思维方式和品质.从表面看,阅读的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具体的语篇,但从认知的角度看,阅读的真正内容乃是语言文字所承

语言与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两个基本方面,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认知视角是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和途径,认知问题是阅读理解的根本问题。

愚公移山文言文朗读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方式(能力)是隐蔽在语言与思维后面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决定语言学习的效果,而且决定理解过程的思维方式和品质。从表面看,阅读的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具体的语篇,但从认知的角度看,阅读的真正内容乃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类经验。

愚公移山文言文朗读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

阅读的难度,表面看是由语言文字的理解障碍造成的,但从实质看,则是由陌生经验、抽象知识、思维层次所造成的。所以,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因素的背后,折叠着不同层面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方式。

愚公移山文言文朗读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

阅读理解不只是对“字、词、句、篇”的语义疏通和解释,也不只是对“语、修、逻、文”的概念理解和实践运用,而是要在语言文字的逻辑意义、语境意义与人类经验之间架起沟通对话的桥梁,在“语、修、逻、文”与语言结构、表达艺术、思维规律与文体风格之间形成感性经验与理论概括的积极的、生成性的互动建构。

唯其如此,语言文字才能获得经验的实在感和生命的活力感,“语、修、逻、文”才能内化为思维方法与认知能力。

以《愚公移山》教学为例,语文老师常常遭到学生的质疑:愚公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理由是:移山的效率太低;影响后代的自主发展;破坏了环境;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解决问题有更好的方法选择——搬家。这些不同的声音往往让老师陷入尴尬,不知如何引导学生体认愚公身上所蕴含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坚毅乐观的精神。

从字面意思来看,学生完全读懂了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但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其实并没有读懂这则寓言的深意和哲理。

问题出在认知方式(能力)和哲学思辨水平上。如果我们从认知方式(层面)角度教学这个寓言故事,可以一步步展示出认知能力(方式)对阅读理解的促进与提升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看,《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愚公“年且九十”,人生七十古来稀,“年且九十”显然是夸张的说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人力之少,装备之差,周期之长,可见效率极其低下。而工作对象却“方七百里,高万仞”,两者形成了夸张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其意何为?由此,文章的“寓言”特征呼之欲出!

从神话认知的角度看,文章通过夸张的描述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一种象征情境:人类向横阻在自己面前的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发起挑战!从浪漫认知的角度看,从愚公身上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英雄主义联想,他敢于超越现实的局限,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隐含着一种“超人”精神和“牺牲”精神。

从哲学认知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遍的人类文化母题: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蕴含着一种普遍的哲理沉思:面对看似不可战胜的天大的困难,人类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愚公移山》的喜剧结尾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信念有关。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它所包含的丰富的认知层次却并非显而易见。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从具身认知开始,推动学生历经神话与浪漫认知,抵达哲学认知的层次,就会走出感性经验的有限视域,打破封闭狭隘的认知框架,重新认识和解读故事的意义,他们的理解能力将会获得丰富而立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