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豆瓣】人生十论——适与神
真、善、美,为西方价值观的三大支柱,并认为这是超越人类存在的绝对价值观。
但这三大支柱存在2个问题:
1.这三个观念并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价值;
2.因为各种文化和环境的不同,这三个观念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于是,德国人巴文克为了完善以“真善美”为支柱的价值观体系,解决上述2个问题,他提出了另外两项“适”与“神”进行补充,然后变成了五大支柱,每个支柱各管理一个人类基本生活领域:科技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
新添加的“适”,本来专指人类对自然物质所加工的各种工业技术而言,但巴文克基于经济学原理对“适”提出了新的解释: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对“适”进行扩展,不仅仅是物质领域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文艺术领域,例如人类发明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等,都包含之“适”的领域之中,因此“适”的定义应该为:在某一个领域,在现有条件下以综合代价最小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
“适”的概念,与儒家的“时”、道家的“因”,意义相通。例如儒家理论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与“适”字的理念异曲同工,合适的条件下做最合适的事达到最好的效果。
“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时间的相对性,“适于此时者未必适于彼时”。通过“适”,将主观的、相对的“真善美”变成客观的、绝对的存在,变成超越人类自身的绝对存在。
如果没有人类,那么宇宙间会存在“真善美”吗?它们会是超越人类存在的宇宙的产物吗?
我认为不是,因为“真善美”是人类观念的产物,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对“真善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证明“真善美”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例如在现代社会,杀人和吃人,绝对是无法容忍的,是绝对违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但如果在上个世纪某个南美洲的食人族部落,这样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真善美”的。
如果“真善美”是超越人类的客观的、绝对的存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又或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人类对其理解应该是相同的。
什么是“真”?这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细究过它的概念。所谓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还是你自身经验和感受?还是说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概念呢?科学就一定是真的?
先说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的探索过程,是人类在某一个领域所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它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我认为,科学只是提供了一个比较接近于真正的自然真相并且能够被我们所接受的模型,来解释世界,如果说纯粹的自然运行规律是真,那么科学永远是假的,应为它只能不断逼近那个“真”却永远不能到达。
现在随便在大街上拦下一个小学生,他都知道地球是在围着太阳转,我们自己也习以为常。但你怎么证明呢?你有想过你为什么相信这个概念呢?“地心说”一定是错的吗?太阳东升西落,围着地球转动,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并不准备去探索太空的的普通人,就是“真”,甚至这是他亲身经验和经历,比你让他强行接受一个“日心说”的科学理论真实的多。
但在天文领域,讨论的环境和条件变了,“日心说”也就成了“真”。所以,即使是科学,它所谓“真”也是有条件、环境的限制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的。
人必有一死,或许这是古往今来人类种种立场真理的最大公约数。但你同样可以说,人类可以通过精神和文化的传递,源远流长,没有死。
环境、条件不同,“真”也不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善”和“美”。
但这样,就发生了一个新的难题,同样一个现象可以从不同方向进行解读,甚至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又陷入了一种无宁止的不断向前的过程之中。适,自身就是相对的,依然无法使“真善美”成为绝对、客观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引入了“神”。
西方的“神”,是上帝,借助这个超越宇宙的存在,来为这个宇宙定下通行的真理,“真善美”,这是上帝的旨意,适合于这个宇宙。但中国人不信鬼神,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神,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是神,“中国人只说自然,只说性,而赞之曰神”。中国人感叹某人技艺高超“真乃神人也”,以及成语出神入化等。
通过“真善美”来涵盖整个宇宙的价值追求,通过“适”,将它引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又通过一个“神”,将它上升到造物主的伟大高度,让人敬畏。同时,真善美适善,我们也找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会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