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尽什么意思 四川剑阁县:情系大山治穷根 鞠躬尽瘁终不悔
"没有党的扶贫好政策,没有李书记无私帮扶,我家早就过不下去了!"回忆起6年前的往事,29岁的杨小斌不禁潸然泪下。他家住在剑阁县姚家乡银溪村6组的深山里,2012年8月天降横祸,其父杨明在禾丰乡伐木时不幸被树砸断脊柱瘫痪在床,老板在赔付2万元后无赔付能力,一年5万多元的医药费让入不敷出的6口之家雪上加霜,2013年至2015年在县民政局、乡政府等单位陆续救助19万元的情况下,才勉强度日。
2014年6月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第一书记李增强的重点帮扶对象。
李增强为杨小斌量身定做了"解难"和"产业"扶贫锦囊。他协调县委政法委、县法院等单位解决了缠身多年的官司,联系县委农工委、县残联等单位在2016年3月捐赠16万元,三天两头前去探望,直到2016年4月杨明去世。
2015年1月帮助杨小斌、杨丽容夫妇加入"全芳"合作社建羊舍,10月从合作社赊了20头种母羊搞养殖;鼓励杨小斌集中精力养猪、养鸡、种粮、采草药,当年全家收入26780元,人均纯收入3630元,顺利脱了贫。
2016年10月他到姚家信用社协调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帮助建起了350平方米猪舍,购入母猪6头,2017年卖仔猪80头,卖肉羊14只,养殖纯收入37900元。2018年销售生猪11头、仔猪45头,纯收入7000元,11月将销售生猪12头,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山羊存栏40头,预计将销售15头,纯收入可达15000元以上,养殖纯收入26000元,人均5200元,这些还不算2017年以来杨丽容去浙江务工的收入和种粮等收入。
数据,是枯燥的,但背后持之以恒抓产业的坚定毅力,却让杨小斌一家人走上了脱贫路,成了贫困户中的"致富能人"。
42岁的李增强,是2014年11月在剑阁县委农工委新村办建设股股长的岗位上,被下派到贫困村银溪村担任第一书记,现任县烟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当时白皙文俊的小伙子,经过近4年的历练后,变成了黝黑刚毅的"扶贫虎将"。他的扶贫之路,一步步走的是那么踏实……
情系大山挑重担。他在帮扶笔记本中写下的第一个工作规划是:"徒步走完全村,把村情从笔记本上铭刻到脑海里!"
他上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与老百姓拉家常,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了解其发展愿望,摸清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走访了7个村民小组的375户农家,包括重点对象86户贫困户,了解到205户农户还住着土坯房;基础设施破败落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2732元……村情和民情,记满了他厚厚的驻村帮扶工作日记本,深深地印在了他脑海里。
摸清"家底"后,热血沸腾的小伙子压力"山大",亲朋好友劝他"做做样子,熬满两年就回城",但面对热情淳朴的村民,面对他们恶劣的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一名举着拳头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他选择了"银溪村不脱贫绝不回城"的责任之路,始终把老百姓和整村发展的事放在心上,用双肩挑起了沉甸甸的扶贫担子。
坚持"硬"字谋发展。驻村工作经历,让他明白第一书记抓驻村帮扶,就是要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就是要有定力、激情、担当,就是要坚持一个"硬"字。正是他的艰辛付出,让银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硬路",扶持过得硬的支柱产业。"输血"更要"造血"。要改变村里经济落后的现状,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为村民找准发展致富的路子。他围绕开发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带领支部引领村民于2017年4月创办全县首家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每一户村民,每户发放一本股权证,人人成为股东,享有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分红权,同时将银溪银耳、香菇、土鸡、山羊、有机果药、金钗石斛等6个专业合作社纳入集体公司管理指导,根据每个合作社规模大小、需求和经营能力,发包统一流转的土地和承接的扶贫产业项目,发展"1 3"(食用菌 土鸡/山羊/有机果药)特色扶贫产业,贫困户都能贷款投资入社发展,实现了股东全覆盖与新的组织、制度、效果重构,银溪村在全县首创出了"一司六社"产业发展模式。
支部坚持"1 3"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种植食用菌100亩、蔬菜300亩、金钗石斛30亩,养殖山羊2700余头,土鸡年出栏2万羽,新建特色产业采摘园300亩,新开农家乐5家,形成了脱贫特色产业集群,2017年实现集体收入114273元,人均85.
9元,人均分红30元;86户贫困户通过"入社种植、流转土地、出售资源、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加入产业发展大军,全村形成了"1 3"产业发展格局,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在他的努力下,以"银溪"为商标的品牌已经注册成功,银耳、香菇、黑木耳即将取得绿色认证;经过他的协调,与益农社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签订长期销售合作协议,实现了"线上订单、线下生产"。省政协副主席张雨东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抓硬件",改善过得硬的基础设施。银溪村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差,他就四处协调,多方争取国家专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用于银溪村基础设施建设,让银溪整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民居建设上,他因户制宜,灵活选择"建、改、保、拆、美、配"的组合拳,新"建"聚居点5个、易地扶贫搬迁29户,按川北民居风貌"改"造土坯房135户,"保"护尖山子老院子1处,"拆"除危旧土坯房和闲置生产用房241间;建微田园"美"化庭院232处;改厨改厕等内部功能"配"套86户,硬化院坝214户、硬化入户路176户,既解决了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又实现了人居环境大变样,银溪村聚居点"微田园"成为全县学习的标杆。
二是基础设施上,他组织实施了4个组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5个组脱贫攻坚小型农水项目,新修了银溪大桥、18公里组道路和5座拦河堰,完成电网升级改造,铺设了通信光缆。三是新建银溪村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和两个文化广场,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改善了干部办公场所。由于人居环境大变样,2017年银溪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当硬人",建设过得硬的支部班子。村上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银溪村支部以前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支部。他清楚没有强有力的班子,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完成。他紧扣"班子队伍建设、党员教育培训、村级阵地建设"等工作,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剖析,通过召开党员会、农民夜校,访民情、问民忧等方式,促成干群关系相互交融,形成发展共识。
针对党员干部工作懒散懈怠的情况,他创新推行"党员干部我来评"的评价机制,村"两委"班子承诺践诺情况由党员群众大会一年两评,班子成员承诺践诺情况由党员群众大会一年一评,村里"民星在我们身边"由全体村民一年一评,村里重大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由党员群众一季一评。
3年来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
2018年,银溪村党支部被广元市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一举甩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银溪村抓党建助脱贫的做法被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发表扬。银溪村党支部抓党建、发展"一司六社"助推扶贫的经验,被新华社在2017年第43期《内参》上进行了报道。
讲硬理,树立过得硬的民风。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他通过坝坝会、农民夜校、田间座谈、夜访农家等形式,灵活开办扶贫政策、党史党规、现代农业、法律法规、传统美德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他主持制定了银溪村村规民约,为实施本村村民自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他协调组建"银溪快乐舞蹈队",让老百姓下牌桌上舞台,让老百姓从"牌友"变"舞友",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每半年表彰一批"四户两好"先进典型,树立了老百姓身边自己的"民星",形成赶超比拼的良好氛围。
2018年,他组织党员群众每周三定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专题夜读班,既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又让老百姓懂得了国家相关政策,学到了法律、农业技术、卫生等知识。
他利用微信公众号"美丽银溪河"和微信群发布银溪新变化,"最美银溪人"开展评选等活动,树立良好风气,狠抓"环境大提升"活动,改善了整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实现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整洁化,培育新村民新风尚,形成了讲卫生、尊老爱幼、懂感恩的良好社会氛围。2017年银溪村被评为"广元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
心系奔康不离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山深处的银溪村在2017年顺利脱贫,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组织和群众认可。2016年8月,他当选为剑阁县委十二届委员、广元市委七届党代表,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广元市优秀第一书记""剑阁县十佳第一书记""2016年度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光荣称号,2018年9月四川省委组织部给他拍摄了扶贫专题片。
他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快4年,中途有两次离开银溪村回县城工作的机会。按照组织规定,第一书记任职期限为两年。2016年10月,他在两年驻村工作已满、可以回单位工作的前夕,主动给组织写申请延长驻村任职时间,要求在银溪村脱贫后再走。
2017年11月调任县烟办副主任,本来又可以回城,但村民盼望他把银溪整村脱贫振兴规划的事情干完,一司六社"扶贫产业急需做大做强,农产品创建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的事情迫在眉睫,保障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才能使脱贫与奔康工作不脱节,而群众的教育工作,也同样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坚持下去。
他深情地说,"如果组织需要、群众需要,我想留下来干到2020年",所以他至今还没有走,继续战斗在扶贫第一线。只因他的心中,装着1330名村民的小康生活……
(作者: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地方部副主任 刘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