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郑光泉 这里有个群众点赞的“开门书记” 记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委书记郑光泉
原标题:这里有个群众点赞的“开门书记” 记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委书记郑光泉
新华网南昌7月1日电 题:这里有个群众点赞的“开门书记”——记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委书记郑光泉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
“打开服务群众大门,守好权力之门。”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委书记郑光泉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开门书记”。在他看来,获得群众认可是一切工作之本。
“免打扰”铁栅栏门被拆了
“完全敞开房门,实行阳光办公。”2011年5月,郑光泉就任余干县委书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了办公室外走廊上的一道铁栅栏门。工作人员介绍,为给县委领导创造一个“免打扰”的工作环境,县委办曾在通往县委领导办公室的走廊上设有一道铁栅栏门。
铁栅栏门拆了,余干的干部群众找县委书记更容易了。除敞开自己的办公室门之外,2014年调任广丰县(2015年广丰县撤县设区,正式更名上饶市广丰区)委书记后,郑光泉进一步打开了政府机关的大门。“到政府大院停车还真是史上头一遭”,2015年春节,在杭州上班的广丰区市民管洪福开车回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车辆还可以停到自家附近的政府大院。
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针对群众反映的城区运动场所不够和停车场所紧张问题,郑光泉提出,把城区学校的操场和全区具备条件的机关大院向社会免费开放。当时有人提出疑问:“这都是公家的,损坏了怎么办?”郑光泉则说:“公家的就是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加强管理就是了。”
群众进县委、政府机关的大门越来越容易了,然而,郑光泉家里的大门却始终难进。郑光泉的家在上饶,2013年他还在余干任职,余干县一位乡镇负责人周末到上饶市区办事,打电话准备上门拜访,却被婉拒连面也没见上。郑光泉的妻子徐端凤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怀揣“小算盘”找到家里的人不少,但都吃了闭门羹。
“一定要把这个家管好”,徐端凤说,守好家里的门,是公公去世前的交代。郑光泉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弥留之际特意把儿媳妇喊到身边,断断续续交代了这么一句。
谋群众的事一定要实
盛夏的鄱阳湖面烈日焦灼,50岁的袁远辉在船篷里打着竹扇。自从两年前养上了螺蛳,他不用再像往年一样去湖里“抢鱼”了。
袁远辉所在的袁家村是江西上饶余干县康山乡的一个渔村,村民世代在湖上捕鱼。直到两三年前,这里的村民还经常因为湖区的水产爆发冲突。为此,余干县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社会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整改县。
2012年5月,这里的10余位渔民和邻县乡镇渔民在湖面上起了冲突,酿成一起群体性事件。时任余干县委书记的郑光泉事发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纠纷稳住局面的同时,坐着渔船深入湖区,上渔船、进农家开展调查研究。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里太穷,渔民只能靠湖里的这些水产。”郑光泉在湖区乡镇住了20多天后,治理湖区的一系列组合拳随后陆续打出:投资1000万元解决用电、吃水问题;投资新建、改造小围堰以及电排设施,使两万多亩水田旱涝保收;培育发展水产养殖产业……
“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因为从来没有长远的打算,看到了只是批评和责怪。”而在康山乡原党委书记洪占强看来,现在湖区能有稳定的局面,关键就在于决策者肯下苦功夫,敢啃硬骨头。
决策对不对得看群众态度
“就在一年前,门口的这个池塘挖出了200多车塘泥。”微风拂面,水面上鱼儿穿梭,广丰区湖丰镇高塘村端着饭碗站在门口吃饭的程丽仙告诉记者,那时池塘臭气熏天,周围农户家的大门轻易都不敢开。
调任广丰任职后,郑光泉提出了一个“自己动手、清洁家园”的口号,组织成立村民理事会,实施农村环境治理工程。一年后,全区成立1000余个理事会,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长效管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省里的相关领导实地考察后,评价这一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没有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参与,政府即使花再多的钱,也维持不下去。”郑光泉说,做群众工作的关键在于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让老百姓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把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上。
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于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不论是在余干还是在广丰,郑光泉都始终坚持将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定为群众接访日,每年接待群众达1000余批次。在郑光泉的手机里,还设有一个“县委书记民意直通车”微信群,第一时间倾听群众声音成为他每天必做功课之一。
“要知道群众的心声,首先得让群众知道你。”湖丰镇党委书记祝建正告诉记者,郑光泉到广丰任职第一年,便走遍了全区所有乡镇、所有重点项目和园区企业,村居走访覆盖率达80%以上。湖丰镇桥头村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徐佳慧始终记得,郑光泉知道她的病情后,在全区发动干部群众捐款解决医药费用问题。
“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对不对,基层群众的态度最重要,要随时拿来验一验。”郑光泉说。社会评价是一面镜子,2014年,广丰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排名由原来全省倒数跃至中游,成为全省排名变化最大的三个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