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的典故 二孩时代老人被“捆” 别让“天伦之乐”变成“天伦之苦”
导语:“二孩时代”让老人们承担了过重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下,因此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一些老人为此感慨:腰酸背痛,还落了一身埋怨。加快优化生育成本的社会分担机制,解除更多家庭在养育孩子上的后顾之忧,才是“解放”老人,缓解社会生育焦虑的要诀。
二孩时代的烦恼:老人“松绑”的日子遥遥无期
“啊——”一声尖利的哭喊声,王蕾心头一紧,三步并作两步赶过去,1岁半的二宝躺在地上哭得喘不过气来,5岁的大宝愣在一旁。
奶奶推开王蕾,一个箭步冲上去,心疼地抱起小的,口无遮拦地骂大的:“你个缺德玩意儿,下手这么重,你是要害死弟弟啊!”哥哥又怕又气,小脸憋得通红,委屈得大哭不止。
“妈,怎么能这么说孩子呢!”王蕾有些生气,伸手要从奶奶手里把弟弟夺过来,奶奶不肯,争夺之间,孩子们吓得尖叫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王蕾和婆婆之间较着劲,谁也不跟谁说话。家里的气氛像是贮满弹药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王蕾怪老人看孩子不细心,还偏心眼儿。奶奶气得直抹眼泪,跺脚要回老家,“我成天被‘捆’在你们家,看了大的又看小的,累得腰酸背痛不说,最后还落了一身埋怨!”
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老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为了照看孙辈,老人的晚年生活被结结实实地“捆”住了。“老人带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家庭育儿现象。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二孩时代的到来,让老人距离“松绑”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了,而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下,老人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不堪重负。
带娃压力大、风险高,老人情绪障碍渐多
为了让子女“负担小一点”、让“孙儿一代”成长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弃正常生活,日复一日埋头带孩子,这件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陈阿姨退休这几年,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几岁”。她曾是单位里的“积极分子”,爱穿漂亮衣服,头发总是盘得一丝不苟。为了照顾两个孙女,她收起五颜六色的衣裙,从老家搬到北京,住进女儿家里。可至今,北京给她印象最深的,不过是楼下的花园和小区外的菜市场。
“带孩子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而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他们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容易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主任吴捷注意到,现在一些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很大比例都来自带娃的焦虑”。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出现各种情绪障碍的老人的确在增多。
老人的焦虑等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和家里的其他成员,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家庭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婆媳之间的矛盾更容易激化。
不同于年轻人,老人的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各种身体不适,有的总是感觉胸闷、心慌,胃痛、胃胀等症状也很高发,往往与情绪波动关联很大。有的老人总感觉不舒服,但去检查又并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其实是心理上出了问题。
“老人带娃”只有自觉自愿没有天经地义
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在中国,儿女生下孩子,要由父辈来帮助照看,老人带娃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呢?思来想去,老人带娃之所以成为中国老人的一种生活常态,说到底还是老一辈人给惯出来的,可以说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就是如此。一种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极其艰难,因此而言,在一些人的眼里,如果老人想为自己“松绑”不给带娃,那无异于违背了“天条”,势必招致儿媳或儿子的怨气。
老人心甘情愿为儿女带娃,这当然好,可也有的老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确有力不从心之感,由此产生的情绪和心理焦虑不可小看。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老人深感“松绑”遥遥无期,不免出现各种情绪障碍。在此背景下,亟待化解老人带娃的焦虑。
首先,要摈弃所谓的“天经地义”思维定式。大多数的中国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会主动帮助子女带孩子,哪怕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那么好,或者牺牲晚年生活的自由,也往往能忍则忍。而如今的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照顾,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老人为自己带孩子就是理所应当,很少去考虑老人的情绪以及他们的难处。
解铃还须系铃人。新时代,新理念,哪怕再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也要破一破。在带娃问题上,老人要敢于说“不”。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舆论应对老人带娃“道德绑架”的现象提出批评。
其次,多讲一讲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一般认为,让老人带带孩子,有点事干,可以排解寂寞,其实,老人带孩子弊端很多。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能力也有所欠缺,心理上也会有所变化,有的老人变得更固执、敏感,加上与年轻一代受教育的差异,带孩子的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有专家指出,很多实例已经证明,父母带大的孩子,更具创新精神,也较少娇溺,这样的早期教育环境,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为老人带娃松绑,服务要跟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各地“催生”二孩的福利政策广受关注。生育观念转变以后,主要是养的问题。众所周知,养孩子,最难的就是从生下到上幼儿园的这两三年。这个阶段的孩子照看问题值得作专题研究。国家应该将二孩上幼儿园前的阶段纳入管理视野、统筹考量,比如可以出台具体政策,鼓励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至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上幼儿园前的照看难题。如此,方能让老人从带娃中解放出来。
总之,老人可以适当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带一带孙辈,但必须清楚,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老人带娃问题上,只有自觉自愿,没有天经地义。
暮年换环境 我们能为老人多做点啥?
老人离开了熟悉的乡土环境和亲友联系,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社会融入困难、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失、家庭代际关系矛盾等。
带娃老人最大的烦恼可能是在新的居住地没有朋友、生活方式习惯(地域和城乡)和语言等方面的不适应。精神上缺乏慰藉也是他们经常面临的问题,老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是造成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最关键因素。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老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一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二是现实中我们国家的托幼机构还不能完全解决3岁前孩子的入托问题,青年人又要忙于工作,只有让自己的父母照顾孩子。在社会服务机构不完善、社会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老人就要充当照顾孙辈的角色,实质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带娃老人也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物质上,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更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要安全和舒适,他们要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有很多带娃老人是丢下另一半独自在儿女家,很少与老伴儿相聚,没有归属感。在精神层面,他们更应该有精神文化的享受,但身在异地,又忙于照顾孙辈,如读书、旅游、欣赏艺术等精神文化需求被压抑了,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这些独特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在现居住地能够获得与原籍地同等甚至更好的经济保障、居住条件、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福利待遇等;在精神层面能够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在现居住地能够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参加文化娱乐等活动的机会,能获得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接纳,较好地融入现居住地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作为子女,绝不能将老人当作保姆来使用,把老人的奉献当成理所当然,更不应当在孙子女长大、老人高龄以后不承担赡养照料老人的责任。将照料孙辈的责任都推给老人,不仅对老人不公平,对孙子女的教育成长也是不利的。年轻夫妇应当尽可能多承担照料自己子女的责任,学会处理在对子女教育方法上与老人的差异。
要为老人融入当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比如鼓励老人与社区中的其他老人交往、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如果两位老人因带孙子女而分居,则应尽可能缩短分居的时间,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保持老人间的联系。
精彩评论
别让“二孩时代”的老人不堪重负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呼吁公共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种呼吁,实质上就是要让国家和社会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目前,我们的公共服务与资源供给还相对不足,普惠式的幼教、幼托所十分缺乏。如果这些福利可以得到普及,老人们自然不用再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
老人们承担“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本质是生育成本过高导致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它与不少家庭不敢生二孩,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加快优化生育成本的社会分担机制,解除更多家庭在养育孩子上的后顾之忧,才是“解放”老人,缓解社会生育焦虑的要诀。(朱昌俊)
给带娃老人更多关爱
带过孩子的人都能体会,带娃不是件轻松事。尤其还和儿女住在一起,要一并照顾饮食起居,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接受对方的育儿理念,更是件累心的事。离乡背井、远离朋友、重建社交圈、重建生活规律,有些老人甚至语言不通、医保无法报销;这头被子孙牵绊,那头还有一波接一波的事要“亲自”来办;带娃老人身上的很多不便已成为社会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拿什么来关爱带娃老人?恐怕得从多方面综合入手、联合发力。(李庆勤)
(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红网、新疆日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