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重庆 十八梯下的火柴原料厂旧址即将亮相
小青砖外墙、弧拱门窗、歇山式屋顶……十八梯凤凰台附近,紧靠解放西路的一栋三层楼的中西式建筑让人眼前一亮。日前,记者从渝中区获悉,这是中国火柴原料厂旧址,抗战时期,由著名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这栋中西合璧的我市优秀历史建筑即将修缮完成,预计今年9月中旬投入使用。
十八梯片区启动改造时发现
开车从南区路或中兴路进入解放西路,路口处的一栋青砖老楼显得恢宏大气,与不远处黄色外墙的百年法国领事馆遥相呼应。
从外观看,建筑平面呈矩形,与下半城很多中西合璧的老建筑风格相似,墙面带有砖砌线脚装饰的砖柱排列有致,与拱形券廊构成强烈的韵律感,小青瓦铺面的歇山式屋顶又突显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平八稳,整个建筑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重庆建筑的特色风貌。项目建设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筑目前主体已竣工,紧锁的漆木大门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这栋名为火柴原料厂旧址的建筑2016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不过,它的发现是在十八梯片区启动改造时。
2010年,十八梯片区启动改造,居民们都陆续迁出,解放西路158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前,它的最后一个“主人”是重庆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这栋建筑虽然被很多破旧低矮的平房包围,自身也很陈旧、破败,但建筑的风格和规模与众不同,因此被引起重视。
曾经的火柴原料厂和《西南工人日报》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建筑原为砖木结构,大约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四面青砖砌成,冲天牌面无出檐,给人的感觉是挺拔雄壮,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建筑还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主要经历和见证了两个重要时期。”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刘鸿生曾在这里创办中国火柴原料厂,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近代民族资本发展史中同业合并的代表和重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刘鸿生为浙江定海人,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火柴大王”称号,他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火柴工厂的创办者。
抗战期间刘鸿生在重庆办企业,为山城火柴业、毛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据2014年7月28日重庆晚报《 “火柴大王”刘鸿生盛衰记》记载,刘鸿生在重庆筹办火柴厂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在西部地区发展毛纺织业的可行性。
当时国内很多纱厂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一时无法开工,市场上纱价昂贵。于是他利用四川乐山一带出产的羊毛,在重庆李家沱建厂。不久,一座厂房高大、设备现代、以“中国”二字冠名的“中国毛纺织厂”巍然矗立,至今为李家沱人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栋建筑还见证了1950年代中国报业的发展。项目业主方向记者介绍,1950年到1951年,西南工人日报社先后向中国火柴原料厂西南分公司、生记自立碾米厂以及部分私人手中,购得这幢小楼的产权。
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按原样复建
建筑修缮前部分门窗已缺失,建筑部分立面后期被人为抹了抹灰层,掩盖住了部分原貌建筑立面信息。此外,由于历经风雨,部分砖体风化严重,甚至南立面部分墙体已损坏。记者从业主方传过来的修缮前的照片中发现,当时建筑的房盖已被拆除,只剩下较为残破的四周青砖砖墙和砖柱。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损坏较为严重,考虑到安全等诸多因素,建筑最终采用了“落架大修”方式进行复建。
据业主方介绍,火柴原料厂修缮时将残留的四周青砖砖墙全部拆卸,不仅将砖块上的灰砂剔凿清理干净,还派专人按砖块的尺寸、完好程度、种类进行分拣,再分类编号堆放,最大限度地回收保存原有的青砖和其他建筑材料,以便复建时使用。
由于拆除的青砖有损耗,无法满足新建原规模建筑的用量,因此需要采购部分标砖用于建筑新建。所以,整栋修筑的用砖都很有讲究,据介绍,新购标砖采用水泥砂浆用于墙体内部砌筑,旧青砖用石灰砂浆主要砌筑建筑墙体外侧。
此外,在旧址原地按照设计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按原样复建,保存和优化原有的历史界面。“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原则在于‘不改变原状’。”业主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施工过程中,严格遵照设计要求、按图施工的同时,还严格遵循建筑原有的形制、做法,特别重视原址、遗构的重复勘测。
据悉,火柴原料厂旧址预计今年9月中旬投入使用,前期为十八梯传统风貌协调区项目的体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