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彭德清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
巍巍茅山脚下,渺渺太湖之滨,苍松翠竹掩映的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地处鸡鸣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苏浙军区的指挥中心。
在这块英雄喋血、硝烟弥长的土地上,一幢粉墙乌瓦的古朴院落就镌嵌在青山绿水之中,这就是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浙西人民光荣与自豪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纪念馆馆室原为清末民宅,距今月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共有大小房屋46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房屋砖木结构,以前堂后寝的传统格局,按中轴线及东西两组,纵深两进排列,中轴线主体建筑为精致开间前后贯通的走马楼,左右厢房由迥廊相连。
整座建筑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底有序、错落适宜。在载体上,副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书法于一炉,体现了清代宅第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早在一九四四年新四军六师的十六旅,即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就设立在这里,王必成将军曾一度在这里居住、办公。
一九四五年二月五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也就在这座古宅前大操场上召开。因此,一九六一年这里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并建立《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文物保管所;一九七五年征用维修;一九七六年对外开放,并民辟了新四军苏浙军区史料陈列室;一九八五年正式建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隶属于长兴县文化局,成为浙西融教育与文保为一体的一个文物机构;一九九五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一九九七年被命名为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荣获省文明博物馆。
一九九八年四月荣获长兴县文明单位称号;二OO一年六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九月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创意奖;二OO二年三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二OO四年荣获湖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模范集体称号。
纪念馆现占地面积为3400平方米,四周古槐参天,银杏华盖,松柏掩映,翠竹交织,百花吐蕊,绿草如茵。大门左右是江渭清、郭仲选同志题写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和"新四军苏浙军区文物保管所"牌额,庭院西侧为原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骨灰安放纪念碑,东侧是"军民鱼水情"雕塑,右前方是新近建立的"纪念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碑,碑上银白色"N4A"三个大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纪念馆内部布置庄严、肃穆。展览大厅正厅松柏鲜花簇拥着粟裕将军的半身塑像,塑像后红丝绒帷幕上是叶飞同志的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楼上楼下1000平方米900米展线四大展厅收藏陈列着645件珍贵文物,420帧历史照片和近百幅老战士诗书画作品。
这里有保留汗渍和血迹的《中共党证》,军区司令部发布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军区司令部参谋处绘制的军用地图,油印的《论持久战》,有兵工厂用来铸造武器用的"大风厢",江南银行发行的"抗币",报社油印《苏南报》的"石印版",有新四军穿过的服装、雨蓑、草鞋,用过的竹碗、大刀、土枪和缴获的战利品刺刀、钢盔、电话机;有从烈士遗骸上取下的子弹头,烈士遗物——作战笔记、私章、钢笔等等实物;还有不少当时拍摄的表现根据地军民学习、生产、操练、集会、侦察、行军、战斗、支前、宣传、庆功等照片,使人萦迥,使人沉思,使人振奋。
其中一幅反映当年苏浙军区创办"苏浙公学"的照片上,"这里没有黄浦军官,只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里没有学士博士,只有丰富经验的革命者"对联和"革命熔炉"横批,以及"学用一致,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精神;遵守纪律自动自治,团结互助的学风"横幅标语字迹至今还清晰可辩。
整个展览围绕新四军在浙西这一主题,从新四军十六旅挺进郎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肩负战略反攻重任;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新四军奉命北辙;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长兴抗日烽火;老战士诗书画;革命文物八个方面系统地记录了一九四三年秋至一九四五年十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整个战斗历程,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广大军民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从而热情讴歌了粟裕、叶飞、刘先胜、钟期光、王必成、江渭清等将军的卓著功勋。
那是一九四三年九月三十日,日寇为掠夺苏浙皖边资源,打通宣长公路,控制太湖,巩固其宁、沪、杭三角地区的统治,维持太平洋战争,集结三个师团约二万人向我苏浙皖边发动大规模进犯。国民党顽军不战而退,孝丰、安吉、广德、郎溪等十几个县大部陷于日本侵略者的跌蹄之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新四军十六旅根据中共中央给苏南局下达的指示:"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发展……"为拯求苏浙皖边沦陷区人民,打击日寇,王必成旅长亲自率领部队从苏南追敌南下,于一九四三年底来到长兴,部队进驻槐坎乡仰峰岕,在这里统一指挥郎、广、长抗日斗争。
一年时间内同日伪进行了包括著名的"杭村缴大炮"、"长兴战役"、"周城战役"、"泗安战役"、"青岘岭战役"等在内的135次战斗,消灭日伪军2458人,浮虏2616人,攻克日伪军据点80余处,建立了以槐花坎(现槐坎乡)为中心的郎广长革命根据地,为新四军苏浙军区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皖边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 "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阵地外,中心工作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的指示精神,新四军一师主力由师长粟裕同志带领分东西两路首批渡江南下。一九四五年一月六日晚抵达长兴县槐坎乡仰峰,同十六旅胜利会师。
一月十三日,奉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东部队,司令粟裕,政委谭政林(未到职),参谋长刘先胜。四月,第二批渡江南下的叶飞就任副司令,钟期光为政治部副主任。二月五日,在槐坎乡温塘村演兵场上召开了盛大的庆祝苏浙军区成立大会。
军区成立后,即对所属各部队实行了整编。十六旅为第一纵队,司令王必在,政委江渭清;浙东纵队为第二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三旅为第三纵队,司令陶勇,政委阮英平,四月南下的教导旅为第四纵队,司令廖政国,政委韦一平。
随着苏浙军区的诞生,苏南区党委,苏南区行政公署也迁至长兴槐花坎一带,统一领导下属十六个县的党政工作。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根据地人民积极支前,参军参战,为浙西抗日反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浙军区成立后,军区即对所部作出南进部署。一纵队进入安吉递铺以东,余杭以北,控制莫干山及杭嘉湖地区,并建立前进基地;三纵队两个支队进至誓节渡、广德、泗安以南,配合一纵行动,一个支队在广泗公路南北地区,以掩护后方交通;二纵队除继续巩固四明区外,逐步向西发展,策应军区主力南进作战。
根据粟裕同志的部署,一纵于2月10日从长兴槐坎出发,向莫干山进发,沿途粉碎了安吉、梅溪日伪的袭扰,控制了武康、三桥阜、递铺一线,开辟了莫干山地区。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即令5个团向我进攻。十四日顽军向孝丰西北的三纵七支队攻击,企图断我一纵后路,进而剿歼,七支队奋起自卫反击。
十六日,一、三纵出击,十八日战斗结束,歼顽军1700余人,取得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的胜利,并解放了孝丰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
正当我军根据中央指示部署巩固地,深入农村,整训部队时,顽军又纠集12个团,于三月三日再次向我进攻。六日晚,我军开展自卫反击,十日后,我军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东西天目山,二十五日,我军解放临安城。至二十七日,天目山第二次反顽战役胜利结束,又歼敌1700余人,并解放了富阳、于潜、临安、余杭、广南、孝丰、安吉、德清、武康、吴兴等十几个县。
四月初,为便于指挥战斗,苏浙军区司令部由长兴槐坎仰峰岕迁至孝丰井村吴家道,并设立前线指挥部,粟裕将军就任前线总指挥。四月七日,叶飞率一师教导旅和一批地方干部南下,二十三日抵孝丰井村与粟裕会合,叶飞就任副司令员。
天目山第二次反顽胜利后,苏浙军区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解决日趋严重的粮荒,四月下旬,三纵司令陶勇奉命率七支队回苏南打击日伪;三纵副司令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率八支队等部,挺进粮源充足的杭杭嘉湖地区,并进驻德清洛舍镇。至五月十日,经吴兴莫蓉、德清、城关、余杭等七次战斗,攻克德清、菱湖、千金、洛舍等10余座城镇。从而,迅速打开了杭嘉湖地区的抗日局面。
五月十九日,四纵队十一支队与二纵政委谭启龙率领之部会师于富春江畔,打通了浙西与浙东的联系。
正当我军积极向日顽发起新的攻势之际,五月二十七日国民党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再次抽调战区三分之一兵力,14个师42团7万人分左右兵团,向我军发起第三次围剿。六月三日,一纵解放新登县城。为避顽精锐,同顽军作斗争,粟裕将军果断决定:四日撤出新登,八日又让临安,十五日再撤离东西天目山。
十二天内,接连后退百余公里。然而国民党顽军竟将我们的忍让,当作溃退,并叫嚣"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尽之功"。为彻底粉碎顽军的阴谋,苏浙军区广大指战员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在"为皖南事变烈士们报仇"的口号声,采取山地运动战战术同顽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十一日在"进剿"兵团顽军大部被我军歼灭。二十四日又歼右"进剿"兵团的七十九师和突击一队。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告捷,再歼顽军8500余人。
在不到一年里,我军以少胜多,先后解放了浙西大部,创建大片抗日根据地,并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府,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
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后,我苏浙军区根据中央命令,为督促日本鬼子向我新四军、八路军缴械,发布了《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并先后解放了沪、宁铁路以南的郎溪、广德、高淳、宜兴、溧阳、溧水、金坛、句容、长兴、吴兴等100多座城镇和据点,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更大胜利。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国共签订了"双十协定",为和平建国,根据中央命令,苏浙军区奉命北撤,告别江南父老,北渡长江,编入华中军区,光荣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作为苏浙皖边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一九七六年正式对外开放已经二十八年春夏秋冬。二十八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原苏浙军区老首长的爱护,纪念馆已从一个简陋的陈列室发展成为一个具备比较完整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史料宣传陈列展览系统和文物资料征集、收藏、保护、管理、研究系统的规范性文博机构。
现有职工8名,其中配备了讲解员、文保员、消防员,并建立了以基地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安全防范、史料研究群众性组织,目前年接待观众能力在十万人以上。
近年来,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弘扬主旋律,高唱主题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基地功能,纪念馆努力开拓了以馆内陈列展览为基础,以巡回展览为龙头新思路,由原来等人参观向请人参观到送展览上门转化。一方面,努力提高馆内服务接待质量,确保全年365天全天候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走出馆门举办图片巡回展览,就一九九四年底至一九九九年,先后近十次赴外地巡回展览,行程上万里,观众二十余万。
同时充分利用纪念馆东与太湖隔山相望,西邻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北毗宜兴"张公洞"、"善卷洞",而近在五公里的"桃姑迷宫"、"洞山"更是闻名遐迩的地段优势,主动与有关旅游社、社会团体联系,组织参观,因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统计到一九九九年止,来纪念馆参观人数已达130多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对此亦进行了报道。
总之,为让新四军苏浙军区光辉业绩这一浙西丰碑永远成为人们奋斗的座标,纪念馆为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烟云往矣,青山绿水犹在。日历也许会泛黄,岁月也不将复返,但新四军苏浙军区气壮山河的历史,将与浙西山水同在,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