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群城市雕塑 李象群:城市雕塑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投资7000多万元,号称"国内最高人物铜像"被拆--近期,"广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铜像被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目光再往前,今年6月,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的"文化长廊",建成3年后又花费3亿元来拆除.去年,耗资4000万元建成的重庆永川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级酒店被拆.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因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让路&

投资7000多万元,号称“国内最高人物铜像”被拆……近期,“广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铜像被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目光再往前,今年6月,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的“文化长廊”,建成3年后又花费3亿元来拆除。去年,耗资4000万元建成的重庆永川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级酒店被拆。

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因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让路”。

城市雕塑屡拆屡建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城市雕塑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有些西方的城市雕塑,比如自由女神,历百年而不毁,在这方面有哪些借鉴的经验?关于城市雕塑这一话题,光明网采访到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象群,为读者解疑释惑。以下为文字实录。

贪大求奇的背后是为彰显业绩、提高知名度

我其实对城市雕塑感到挺失望的,这些城市雕塑往往不是你的想法,空间给了你,至于怎么做,我们提出我们对空间的利用,创意想法是由主办方来提出的,当把想法呈现之后,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主办方给你调整。城市雕塑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自身形象产生社会价值,因此除少数得到全体公众认可的重大题材外,盲目追求大尺度的城市雕塑,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反而会让公众产生反感。

在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的情况下,公众的质疑会更加强烈。

2011年,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斥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带有部分建筑功能、全高27米的宋庆龄像,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该雕塑严重侵犯著作权,后匆匆拆除,造成巨额资金浪费。所以说,我们有些城市雕塑一哄而上,都是雷同的,差不多的,看到这座城市有了,我也来这个,我做了几十米的巨大雕塑,其他的地方也不甘落后啊,我也做一个巨大的,这些例子太多了,他们求的是奇,而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让别人知道我们这里的雕塑最大,最奇特,而不是要求怎样呈现历史,诠释文化,呈现自己的特色,以及呈现城市的精神,我们就要做大,大了以后我们就有名了。

“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是要吸引人的眼球,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让别人知道某某地方有某某建筑,有人评头论足,于是品牌就出来了。我们耗资巨大,其实是一种重复浪费。

举一反三的说,城市垃圾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还有文化垃圾。建筑垃圾能清理掉,生活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也能清理掉,但是,文化垃圾很难清理掉,它不是十天二十天、一年两年就能清理掉的,它有的时候会污染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所以说,这个垃圾很难清理。

我一直在提出这个问题,打造城市文化包括城市雕塑,应该慎之又慎,要考虑到它的未来性。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慢活。现在城市雕塑在被作为一种政绩和任务来做,忽略了精神内涵和文化积淀,现实中,有的城市需不需要城市雕塑和建设怎样的城市雕塑,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尤其是个别领导的审美和喜好。

有些城市在雕塑乃至建筑上,几乎是一任领导一个想法、一个做法。讲业绩,给自己立的功绩,它不是为了长远的打算,没有一个公益心理,完全是一个个人的行为,做什么都是个人行为,为自己的业绩来增添光彩,不是真正的为这座城市打造城市的文化,打造城市的历史,所以,建一个拆一个,就是要急功近利,要求迅速。

咱们建的快,拆得也快。这是一种浪费,浪费了资源,浪费了人力和财力。

打造精品力作花十几年也不长

西方也好,亚洲其他国家也好,对于立雕塑的项目都非常慎重,大型城市雕塑建设周期往往相当长,这是城市雕塑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中国,许多城市领导往往要求在一届任期内将标志性雕塑落成,这使雕塑家难以深入考虑,加工企业面临严苛工期,加上审批时间过长,而落成时间又被规定为某一节日,这些违背城市雕塑创作规律的做法制约了精品的出现。

像美国自由女神,法国埃菲尔铁塔等等城市雕塑,都不是三五个月能做成的,都历经几年,甚至十几年完成的。

经过了深思熟虑,来对一个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然后对艺术家的进行提名、审议,然后拿出艺术家的创意方案,最后,给艺术家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比如,《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用时14年,作者博格仑姆在完工前夕去世,由其子将雕塑完成。

要不怎么说咱们建的快,拆得也快。这是一种浪费,浪费了资源,浪费了人力和财力。即使论证之后,创意方案也大多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某些领导来确定,也不是由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情况和风格来进行创作的,创意想法也大多是主管领导。

我的看法是,对待城市雕塑要像建一个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说,大剧院,博物馆,地铁,桥梁,隧道,跟它们要一样对待,一样重视。因为它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它的使命的,它可能影响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样一个工程,应该更好的去论证,去调研,然后建造。

当今世界有许多城市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但是更多的城市并非如此。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我们的城市雕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的,许多作品还很年轻,很难说中国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现在的城市没有城市的特点,所缺少的是地域的特点,从南到北,我们去看这些城市,没有特别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感,大中小的城市都是一样的,如果空降到哪一个城市,你看不出来是哪个地方?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雕塑作品更难说是某一地区的名片。

除了名片之说,还有的要么在西北立一个兵马俑,要么放一个马踏飞燕,这就是名片吗?这很难说。这些城市雕塑,已经变成了为自己增添业绩的象征,我们把城市雕塑称之为菜雕,在饭桌中央摆放的用萝卜雕刻的工艺品,吃完饭以后就该扔掉的,我们大大小小的城市建造了若干个菜雕,所以说,使命一旦结束,它就可以拆掉、扔掉,这是极其的浪费,领导有个想法出来,马上就建一个,哪怕一个月建成,越快越好,至于之后如何,他们不考虑,也不考虑为谁建的。

“城市名片”要体现城市精神

真正的城市雕塑精品应该跟地区的文化,也就是地缘文化要有所衔接,包括它的历史,包括它的现在以及它的未来发展。当然,还要能够更多的体现它的城市精神,如果说这种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谈何城市精神呢。它通常包含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唯美的,一个是象征性的,一个是历史性的。

从几个方面去考虑城市雕塑的布局,比如说,广场需要什么样的,究竟是要体现城市精神的呢,还是要体现唯美的呢,还是体现城市的历史呢,这些需要论证,不是脑门发热一拍,马上就建,几年或者往长的说,十几年以后,都拆掉了,明天又再换名片。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建筑是大雕塑,雕塑是小建筑,北京的名片是天坛,从中能看到东方的文明和历史,更多的体现北京的地域文化。

从城市雕塑来讲,1959年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并涌现出第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塑精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农展馆雕塑等,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文化艺术界,他们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浮雕,能作为一种天安门广场的象征,还有中国农业展览馆,那个人民公社万岁的雕塑,它也象征了那个时期,那个大的历史阶段,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包括创作的艺术手法、风格,也能看得到,它里边有一种民族的风格和气韵。

这两组比较有特点的雕塑,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让我们一看就联想到那个时代,还能看到东方文化的质朴深深的藏在艺术作品中,让我们感悟到里面有一种力量。

无论是在建造的当时,还是现今我们再看,它还是蕴藏着对我们有影响的精神,它是经久不衰的,所以说,它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也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人的特征。

那个时期的雕塑真不坏,不是几天完成的,都是经过好几年完成的,那样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真正能打动我们,它有一种气势在里头,我们看了以后过目不忘。

最优秀的作品,不管是否文革的雕塑,至少可以说那是一种象征,就是沈阳红旗广场的那个群雕,毛泽东站在顶部,周围环绕着工农兵,后来的天安门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两组雕塑,都是根据这个做出来的。它也是时代的象征,无论从形式感,还有它的规模,它的内在精神体现,都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所以它没有被拆掉,也没有办法被拆掉。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雕塑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一般都将城市雕塑建设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并在机制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美国非常重视利用城市雕塑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完成了《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林肯像》等大型城市雕塑,在提升国家凝聚力、号召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它们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的就更多了,有体现了历史的,唯美的,像马约尔雕塑、布德尔雕塑,在园林里,在街道上,都能呈现,还有罗丹的雕塑,给人一种美,还给人一种思考。

法国能够几个世纪占据世界雕塑领先地位,与政府对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支持保护,以及全社会对雕塑家的尊重风气分不开。

充足的政府订件使雕塑家能够不受经济困扰,全力投入创作,方才成就了凯旋门浮雕《马赛曲》这样永久激荡观众灵魂的不朽杰作。雕塑家只有话语权受到尊重并保持经济独立,才能在压力下坚守自己的艺术担当,潜心钻研,从而成就永恒作品。

城市雕塑应当忠实反映所在城市的文化,并加以凝练和升华。丹麦《海的女儿》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与它位于哥本哈根的海滩——安徒生笔下童话般的环境分不开。中国部分城市热衷于布置西欧巴洛克风格的人像、马车,与所在城市的文化丝毫没有联系,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本的文化形象。

它们经过了长期的论证,从城市的规划就开始了,重视环境,雕塑跟环境相联系的,比如,这个位置要放什么,那个位置该放什么,一个圆的还是方的广场,圆的应该放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方的应该放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放这个作品,而不放那个作品,这几个点应该放些什么东西,它都是经过规划部门的论证,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专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拿出最终的意见。

尊重长官意志要让位于尊重城市雕塑客观规律

打造城市雕塑精品,需要城市管理者放弃短期行为,尊重城市雕塑客观规律,以更长远的视角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详尽论证并安排充足的设计和施工周期,遇到争议避免过快下结论,让艺术客观规律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产生知名度高并富于感染力的雕塑经典。

同时,应该更加重视雕塑家的作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具有城市雕塑设计意愿和相应资格的艺术家资料库。只有政府部门认识到城市雕塑不同于建筑的人文属性,才能充分发挥雕塑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优秀城市雕塑不断涌现。

比如说,带有历史性的,带有广场标志性的,带有象征性的,综合几个方面的意见,确认以后再确定人选,比如说,这个地方做抽象的,抽象的艺术家提出一些名单,再看这个适合哪个艺术家的作品, 现在我们对雕塑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

像在中国城市,到处都是大熊猫的雕塑,熊猫能代表中国吗,这值得商榷。建什么,这要根据城市的文化定位来创意;建在哪、建多大,这要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城市是要有规划的,城市规划包括整个城市的景观,包括高低、错落、疏密,这些都要考虑,不能说光考虑建筑,不考虑环境,所以说,我们现在没有规划,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没有一个更长远的打算,都是短期行为,这里面缺少一种使命感,作为一个现行的领导者,还有一份责任,而一件雕塑是不是能担当得起整个城市的标志象征,这不是今天人们说了算的,它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公共雕塑在构思时就应当与公共空间成为一个紧密整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城市的点缀,成为‘长官意志’的产品,成为一些企业的商业噱头,随意建了拆、拆了建。

公共雕塑建立之前,需要邀请专家进行详尽论证,从源头上避免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这是对公众和创作者最基本的尊重。一个公共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建造,应当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委员会构成当以公共雕塑领域的专家为主,并包含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人士。然后,根据公共空间的规划确定需求,采用招投标方式征集方案。经委员会初步评审,把入围方案向社会公开展示,由公众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