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事件王艳娜 昆仑山下一家亲——记新疆兵团一牧场民族团结的故事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昆仑山下一家亲--记新疆兵团一牧场民族团结的故事中国经济网12月5日讯 (记者 郑彬) 位于昆仑山南缘山麓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之一--第十四师一牧场.到过那里的人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氛围: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助友爱,亲如一家."喜喜连长"的连环画在一牧场的招待所里,记者看到一本连环画,画册的主人公,是一牧场返聘为场政法委书记助理的张永进.从196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注重解决百姓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维护着各民族职工的团

原标题:昆仑山下一家亲——记新疆兵团一牧场民族团结的故事

中国经济网12月5日讯 (记者 郑彬) 位于昆仑山南缘山麓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之一——第十四师一牧场。到过那里的人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氛围: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助友爱,亲如一家。

“喜喜连长”的连环画

在一牧场的招待所里,记者看到一本连环画,画册的主人公,是一牧场返聘为场政法委书记助理的张永进。从196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注重解决百姓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维护着各民族职工的团结。

闻名不如见面,在一牧场文化活动中心大楼一层的司法所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张永进。当时,他正在用维吾尔语与一名维吾尔族牧民交流。事后得知,这位牧民是来寻求解决治疗白内障所需的手术费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谁家的羊病了,找他;谁家的人病了,找他;谁家要生孩子了,还是找他;兵地群众发生草场纠纷,依然找他……几十年来,张永进为维吾尔族职工和地方牧民看病2000多人次,调处矛盾纠纷400余宗,撮合美满婚姻300多对。

“用心用情,才能融入少数民族群众。”如今,不管张永进走到哪里,都有少数民族群众迎上来握手寒暄,神态话语间满是亲热。一牧场司法所所长的刘晓勤,已经跟张永进学习了多年,也是其最小的徒弟。在刘晓勤看来,民族团结是细水漫灌的工作,大到调解劳资纠纷,小到家长里短,都需要用心去做,要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满意。

在张永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一牧场先后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达芳,“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陈志文、图妮家庭,以及“兵团第三届道德模范”蔡武基等各级模范。张永进本人也于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幸福家庭不分民族

一牧场职工阿依古丽·买买江和郭新夫妇,在场部开了家“爱心超市”。超市虽然不大,但里边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前来购物的维汉职工络绎不绝。

提起自己的小店的由来,阿依古丽告诉记者,“我们的家人用爱心融化了彼此间的隔阂,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所以,给超市取名‘爱心超市’。”

阿依古丽和郭新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在牧场长大,当年两家大人是邻居,两人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有时阿依古丽·买买江家做了好吃的,郭新还会过去蹭饭。

由于民族信仰的不同,一开始,两个人的父母并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但彼此相爱的两个年轻人并没有放弃。最终,两个人的真情和坚持打动了双方家庭,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如今,两人已经有了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郭新平时工作忙,岳父母就帮着照看孩子、打理超市。

一牧场党委书记、政委施永学说,一牧场成立至今,已经有48对民汉青年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还在继续,巍巍昆仑见证着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双语”搭起连心桥

走进一牧场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现代的校舍、塑胶跑道和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琅琅书声阵阵传来,有学生三三两两行走在校园,其中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面孔的孩子,每个人都会主动用普通话向迎面而来的客人和老师问好。

六年级学生阿依祖丽帕尔·吐尔荪来自策勒县恰哈乡尤喀克阿其玛村,她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了这里。“父母说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就要学会国家通用语言。”阿依祖丽帕尔说,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进入暑假,她多次受邀为村干部做双语翻译。

“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跟女儿学汉语。”图尔荪·拜戈铁木尔说。图尔荪·拜戈铁木尔年轻时曾赴内地打工,由于不懂汉语,虽然烹饪手艺不错,但还是无法在内地继续发展,不得已回到了尤喀克阿其玛村。

为了能让女儿接受双语教育,图尔荪·拜戈铁木尔早早地到一牧场中学为女儿申请了入学名额。“不懂汉语,就是与时代脱轨!9月一开学,我把三岁半的小儿子也送到一牧场中学的幼儿园学双语。”图尔荪·拜戈铁木尔说。

近年来,一牧场中学以优异的双语教育、完善的设施吸引了周边县乡的孩子,现在的623名学生中,有周边乡镇学生282人,占学生总数的45.4%。“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师资队伍的健全,学校还将进一步接收地方少数民族学生就读。”一牧场中学校长高小兵说。

喀克阿其玛村党支部书记吾力海热·买赛地说,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这些能够熟练使用双语的孩子为村干部大会当小翻译,帮助村民了解国家政策,加强村民对祖国的认同。在懂双语的孩子们的带动下,村里能够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的村民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