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喜欢刘溢的画 这个人他不爱画讨人喜欢的画
制度与科技革命酝酿的成果19世纪初显,而20世纪爆发的两场世界大战迫使艺术家们不断地分裂、分化,成就了缤彩纷呈的20世纪。划时代的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引发了艺术的革命,成为舆论的焦点。我们常说先锋艺术家的不被理解在于其超越时代的属性,而理查德·盖斯特尔(RichardGerstl1883–1908)便是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天才画家,却和梵高一样,死后多年才被追认。
19世纪末,奥地利维也纳已经挣脱学院派,涌出新艺术孕育的以克林姆特为首的维也纳分离派,艺术的走向变得不确定。1883年,盖斯特尔出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商人,并且十分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画家。
盖斯特尔笔下的父亲
盖斯特尔在15岁时,准许入学维也纳官方艺术学院,教授他的是有名的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在学生里以严厉的教学方式和“老古董的眼光”而出名,而身后则以曾两次拒绝希特勒入学闻名。
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明显崇尚的是古典的写实主义,而在19世纪,印象派横空出世,进行艺术的革命,到19世纪末,已然建立巨大声望,年轻的艺术家们纷纷寻找新的表达意象和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的绘画风格和教授方式显然不会受到年轻学生的喜欢,格里彭克尔教授的席勒在失望后很快投入维也纳分离派,跟随克林姆特。
而盖斯特尔拒绝认同分离派艺术,认为其“是做作浮夸的艺术”,但他与教授格里彭克尔不和,不久后就离开了维也纳官方艺术学院。后面受到匈牙利画家西蒙·奥罗西(SimonHollósy)的指导。西蒙·奥罗西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匈牙利画家,是一位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画家。
在1905年,他短暂地回到了教授格里彭克尔那继续学习,很快再次接受不了格里彭克尔而愤愤离开。在这一时期他留下的画作中大多是肖像画,从中可以看出盖斯特尔熟稔的绘画技巧,而风格偏向于写实主义。
这幅画被盖斯特尔的好友VictorHammer认为“已经是一个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
盖斯特尔的转折点出现在1906年,维也纳第一次举办梵高大型展览,展上共展出45幅梵高的作品。在这次展后,盖斯特尔的风格很快发生了转变。画作中出现了户外风景画,似乎是作为实验品,盖斯特尔创作了许多自画像,这些肖像画与06年之前的画作有很大转变,笔触开始变得粗糙,有很明显彩点画风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投射在盖斯特尔身上的影子变得越来越明显。
关于盖斯特尔的轶事中,有一件是参观者如果对他的某幅画作赞赏有加,他就会剪碎那幅画作,因为他认为讨人喜欢的画肯定是不好的。
1906年3月,奥地利画家海因里希·莱夫勒(HeinrichLefler)与盖斯特尔的接触让海因里希对这个22岁的年轻人赞赏有加,邀请他加入自己的画室。后来由于盖斯特尔在参与为奥地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给出的项目上与海因里希·莱夫勒有很大的分歧而被迫退出。
海因里希·莱夫勒莱夫勒也曾在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班上学习,他更大的成就在平面设计与舞台设计。
在1906年发生了许多对盖斯特尔是人生转折点的事,其中一件是认识了阿诺尔德·勋伯格。
阿诺尔德·勋伯格照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自学成才,创作了许多表现主义的音乐,以无调性风格闻名,代表作品是《升华之夜》、《月光下的彼埃罗》、《管弦乐五首》等。
勋伯格在年幼时学过小提琴,后来自学了大提琴,虽然一直对音乐报以热忱的心却没有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勋伯格认识了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AlexanderZemlinsky),他唯一的老师,一生的莫逆之交,一个与他一生紧密相关的人。
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发掘了勋伯格,将勋伯格带入了圈子,并且勋伯格的妻子玛蒂尔德(MathildeZemlinsky)正是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的亲妹妹。玛蒂尔徳出生于一个信仰较为复杂的家庭,她的母亲是一名信仰伊斯兰教的犹太人,而父亲则信仰天主教,这被认为是玛蒂尔徳性格独立的重要因素。
玛蒂尔徳在嫁给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时先办了民事婚礼,后改变信仰了举行了仪式。玛蒂尔徳受过良好的教育,虽然不是高挑的美女,但被认为是一个面容姣好而有风情的女人。
1906年春天,盖斯特尔与勋伯格相识,5月,出于“可以靠卖画来维持生计”的考虑,勋伯格邀请盖斯特尔到他家里教他和妻子玛蒂尔德画画。盖斯特尔为勋伯格和他的妻子、朋友画像,很快融入了勋伯格的圈子,并成为勋伯格的密友。他们的关系好到勋伯格和他共享一间工作室,甚至1907年夏天勋伯格一家人外出度假会专程邀请盖斯特尔一起。
对盖斯特尔来说,这段时间或许是甜蜜而平和的,在他的画作中,虽然笔触粗糙,色彩却轻快明亮,盖斯特尔在这一时期做出了许多尝试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这是盖斯特尔最为出名的自画像之一,画面斑驳的笔触透露出夸张笑容无法掩盖的虚弱而痛苦的心境,这种反差抓住了观者的视线,让人忍不住去猜这个画家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
在第二年夏天,勋伯格再次邀请了盖斯特尔一同度假,这一次,酿造了他们的不幸。
在这段时间,勋伯格和盖斯特尔都在创作的高峰期。盖斯特尔画了一系列户外画,画中的人物开始变形、颜色变得鲜艳浓烈,几乎可以说是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往前又走了一步。
勋伯格一家
在8月下旬,勋伯格发现了妻子玛蒂尔徳与盖斯特尔的婚外情,并拒绝玛蒂尔徳的忏悔,夜里玛蒂尔徳与盖斯特尔私奔了。
与达利与加拉的故事不同的是,玛蒂尔徳很快回到了丈夫身边,理由是“为了孩子”。这无疑给盖斯特尔精神上造成巨大打击——友人、爱人都离他而去。他或许会觉得自己几乎是失去了一切,他最后的自画像中,那毫无生气的颜色似乎预示着死亡的气息正笼罩着他。
盖斯特尔最后将自己的书信全部焚毁,不少油画也被烧毁。他最后选择在自己工作室的镜子前溢死。选择在镜子前,或许是他想在一个无人在场的地方见证自己的死亡。
盖斯特尔一生好友寥寥,曾是密友的勋伯格最后拒绝出席他的葬礼。他在生前没有举行过自己的画展,甚至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交往很少。
在盖斯特尔去世后,他的家人因为以之为耻,将他的画作闲置在画室里,直到1931年因为无力负担仓库的租金,盖斯特尔的哥哥阿洛伊斯(AloisGerstl)带回来了几幅风景小画,并被奥托·凯勒(Ottokallir)看到。
出于对维也纳风景的熟悉,奥托·凯勒看出了这几幅画中的亮眼之处,但他当时以为是出自阿洛伊斯之手,直到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积灰的数十幅画作后,终于确定是盖斯特尔的作品,并立马意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1931年,一战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仍未平息,通货膨胀已到了吓人的地步,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托?凯勒仍筹划了盖斯特尔的展览,并在年底展出。
奥托·凯勒将盖斯特尔比作另一个梵高。在后面的研究中,发现盖斯特尔可能患有躁郁症,常被认为是“喜怒无常”的。盖斯特尔被积灰遮盖的画作终于在23年后重见天日,这时,人们才发现,在柯科施卡意图创造的“神经错乱的肖像”已提前被盖斯特尔用生命填写。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柯科施卡和席勒走向了成熟期,而到第三个十年,重新被发现的盖斯特尔让评论家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将他的名字列入代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艺术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