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罗汉图集—古代之(明)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此图作于1465年。粗看仿佛一个圆球,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眯眼嬉笑,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一个面孔实际是由三个面孔组成的。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
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刻画生动传神,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 作品线条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作者纯熟的绘画技艺。
题材故事:
画的内容,源于虎溪三笑的典故。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30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
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从表现形式和构思方法上,《一团和气图》符合古代漫画的特点和要求,但在主题上却没有讽刺意味,反而有歌颂漫画的味道,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据史学者研究,朱见深有鉴于其父朱祁镇(英宗)制造了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冤狱的教训,继位之后下令平反昭雪,并在朝廷上下提倡团结,大概就是这位威严的皇帝之所以作此诙谐图画的原因之一。
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钤“广运之宝”。诗堂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一团和气赞”。
画作缘由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其实,成化帝绘制该图是有特定缘由的: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十七日,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他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的用意,与为于谦平反,并承认代宗景泰帝的历史地位有直接关系,对朝政的安定团结有积极意义。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绘制《一团和气图》。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释、道三教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体力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在许多寺庙文物上也有所体现。以佛教圣地少林寺为例,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有浓厚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瘾之子朱载请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瑜借鉴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
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内外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