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萧娴 书法家朱寿友先生:垂露在手
朱寿友,这个名字几乎与文革后的书法热潮同步见于文化社会。他今天的果实来之不易。几十年来,他在追寻艺术真谛的道路上以坚毅的步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他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借鉴。
虚心仿竹 品逸效兰
寿友先生1945年生于江苏淮安农村,童年家境贫寒,其母早逝,一家生活重担全靠父亲维系。所以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至今还保持着节俭勤奋、谦和诚朴之作风,百折不饶、坚韧不拔之毅力。1963年,18岁的他投笔从戎,军旅生涯三十年,辗转三大军区,地跨半个中国,历尽人生五味,逐渐练就一身钢筋铁骨,百毒不侵。
寿友胸怀坦荡,关心后学,八十年代,寿友时居东北,求学者甚广,尤其是部队青年居多,不论情况如何,他总是以端正人品为首要,然后才谈及书艺要法。他强烈反对学生模仿老师笔迹一步一趋,竭力提倡学生应从传统入手,临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
每每对学生的细微进步,总能给予热情鼓励,他当年的学生中有很多在书坛已成佼佼者。中国书协1993年成立书法培训中心,他是首聘教授之一,每次为学生批点作业,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学生之情况,指出方向,明确方法,从不就字论字,收到很好效果。
八十年代后期,书界不团结现象严重,一向倡导团结,提倡书法学习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寿友先生奋笔写诗“众口蜩螗翰苑稠,讧争排毁几时休,书风再振硕人手,一扫群嚣返主流”在书法报上发表。
寿友为人宽厚、爽直、大度。即使在某些方面遭人误解,甚至中伤,他一笑了之,“止谤莫如自修”之古训常在他心中回荡。季羡林先生有一首打油诗道:“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寿友的心境与季老如此暗合,钦佩也。
寿友先生热心社会公益,早在1989年,他当时兼任辽宁省文化艺术经济促进会秘书长,在他倡导和积极参与下,于沈阳成功地举行了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款的书画义卖活动,效果很好,影响很大。另外个人还直接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作品百件。国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捐款、捐字,为国分忧。
寿友先生1982年成为中国书协首批会员。1985年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因此在中国书协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荣获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创造两个第一,即军人在此殿堂办个人书法展第一人,中国美术馆打破从不收藏书法之惯例第一个收藏寿友书法作品。
同时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联播中予以报道,影响很大。一时间,在部队书法队伍中所谓军内“三巨头”、“军旅四杰”的说法时现于耳。
应该说1990年前寿友书法发展的形势前景广阔。然而一场“引进人才”的讨价还价在两大军区中进行了半年之久,最终引进方以付出两名导演和诱人的许诺而达成契合。于是寿友满怀喜悦来到了六朝古都。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引进方的食言,导致他的美好憧憬化为泡影。
屋漏偏逢连阴雨,后院又起火,这时的寿友内外交困,焦头烂额。此刻寿友先生是多么希望得到一丝理解和安慰,但现实总是无情,无端的诽谤、中伤、背叛、误解一时间向根根毒针向他袭来,他很愤怒,也很无奈。
1993年秋,他毅然结束了三十年的军旅生涯。这次的遭遇,对于朱先生的人生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常人是难以承受的,然而,正因为他有着通过书法形成的博大胸怀和凌驾各种复杂现象的超凡境界,坦然面对现实,从容诠释自己,昂首挺胸向前走。
1995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他是理事。1999年参与筹备组织了纪念甲骨文出土100周年书法展和学术等系列活动后,成为学会副会长。十几年来,先后参与筹办了中日甲骨文书法展和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交流展以及国际甲骨文书法展多次。
2001年,组织作品并参团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国际甲骨文书法交流活动”;2009年,组织作品并参团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做贡献。2004年,以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理事身份参团赴香港进行“苏港雅集”活动,为苏港两地文化交流尽力。
想起寿友刚到地方时,由于人地两生,很不适应,冷板凳加小人使寿友对“虎落平阳”有切身感悟。然而他仍以宽容心态以德报怨,面对现实游刃有余,站在历史的高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天道酬勤,2004年被省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7年又成为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09年成为西泠印社社员。
寿友自刻一方自勉印章曰“清慎勤忍”。“清”指品味,“慎”指品德,“勤”指品行,“忍”指品格。寿友先生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四个字是战胜人生各种困难的法宝。
貌丰骨劲 超然独出
寿友先生的书法风格貌丰骨劲,超然独出。三十年的军旅足迹形成的粗旷、豁达、明快之气质逐渐成就了他的老辣、古朴、简洁的书法风格。他年轻时曾多次拜访林散之先生,明确了学习书法不能闭门造车,要陶冶于大自然,亲历名山大川,开阔胸襟,锻炼气质。林散之还亲自写笺荐入萧娴门下学习笔法。此后又于启功、沈延毅处聆听教诲,懂得了学习传统,临习古人是书法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寿友先生一贯主张转益多师之理念,学无常师,能者为师,吸收八方精华,熔炼一颗金丹。他善于用现代大师的珍贵心得和成功经验将自己牢牢扎进传统宝库,寻觅古人遗风。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入手,感受行书之气韵,又临王羲之十七帖、大观帖,以规范字法,汲取孙过庭书谱的灵动,研习怀素小草千字文的空灵、含蓄和简约,进而又从“古塔铭”、“郑文公碑”、“张猛龙”中找力度,从“殷墟文、金文、石鼓文、汉隶、章草”中体会古韵……。
他常说,自己书法的最终风貌是不可预见的,但只要坚持正确的路数,不断提高品位和境界,以达人书合一,那么你的艺术风格自然就逐渐成熟在其中了。古语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古训,在书法领域里尤为应验,很多书家的作品在中年方已定型,往后的变化甚微,而寿友先生的书法变化幅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寿友常说:书法写的不仅是字,写的更是学问、境界、品位。凡格调高雅之作,除了好的气质,扎实的临帖功底之外,读书、阅历、修身、器识更加重要,凡学者大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笔下的书卷气韵、文化内涵非寻常所能及,这就说明书法的高深之处不是外表如何奔腾,而在于内涵是否丰富。
寿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在于右任标准草书上下过力气,获得很好的效果,曾得过二届全国中青展作品一等奖。但他并未就此停下脚步,而是马上追根求源,深入研习怀素小草以及其他相关名帖,以期风格求变。标准草书是草书字法要规范,不能随意就笔。规范利于应用,简约便于书写是于右任积极推广标准草书的初衷,决不是号召大家都来学于体。寿友常讲,艺术风格应千人千面,决不可千人一面,否则艺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无从谈起。
1995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文学大师程千帆先生在寿友书法展序言中评其书法说道:“文武兼资,君有之矣,年近五旬,退伍转业,与余共事江苏省文史馆,因得省览其所作,甚惊异之,以为其毫端有力有韵,亦今亦古,非寻常弄笔之士所能也,……寿友固尝策马荷戈雪峰林海,与大自然相莫逆者久,其胸次安得不沉雄放旷且呈现于笔墨间乎”。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陶冶于名山大川对书法品位的提高多么重要。
包世臣将书法的最高品位定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中正平和,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简约疏淡,空灵洁净谓之“平和简净”;刚柔相济,美能怡人,高古朴拙,力度内含,自然抒发谓之“遒丽天成”。观朱先生的作品,字法规范、严谨,笔法轻松、自然,章法毫无牵强造作之痕,从容不迫,相得益彰。这些特点不正与此相合吗。
东方艺术虽融引西方元素,但中和的审美观仍然是主线,高品味的作品应是来自自然,表现自然,妙造自然。字如其人,作者的性格、修养、文化、品格、素质、理念均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常说:世间万物是艺术之源,书法之美应与自然之美类之相应,不事雕饰,存其天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万事求真,真充于内,则神动于外,这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不竭空间。
寿友的书法创作十分严谨,始知真则放在精微。他主张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近七旬的他虽悠享退隐之乐,但艺术创作之热情不减当年,现在他正应多家出版社之约创作多种专题系列书法作品。他说:欣逢盛世,创作环境优越,社会义务,历史责任,不可旁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寿友先生步入印坛较早。小时候其父亲为他买了块旧砚台,没几天就被他刻满了字,挨了顿骂。后来,他就经常捡些瓦片碎砖磨一磨遣刀。18岁入伍,一日于街边偶得正方形青田石一块,刻成六面印入选江苏省书法篆刻展,兴趣大增。1980年以一方“植树造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因此创造了后来成为全国书协会员的条件,从此刻印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
他曾临过汉印数百,同时涉猎古玺、封泥、秦砖汉瓦,还借鉴汉画像石以提高悟境,夯实基础。三十多年前,他的篆刻创作是走了弯路的,当时受多字印风影响太大,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刻了不少多字印,自我陶醉。有幸及时得到启功、沈延毅等大家的指导,勇于回归正道,力求临习传统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力避时风。
重温秦玺汉印,注意明清风格,借鉴西泠八家,揣摩融通。故今天我们看到他的印,清晰的感到传统功底扎实雄厚,汉印斑烂,醇古的气息异常浓烈,朴实、大气、老辣。
化古为今恰到好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年逾九旬的资深馆员业衍璋先生评寿友刻印最为中肯,曰:“盖其取法,寻源于汉官,故光明俊伟,端严庄重,望之如见端冕垂裳大夫,肃然可敬”。
八十年代朱先生担任辽宁印社社长时,他的理念是“印人必须是书家,书家未必是印人”,意思是如果刻印者不具备书法素养,那么印章的字法、刀法,特别是章法就难以合理运用,作品不会精彩,而书家不必都会治印。在他倡导下,印社经常举办社员篆书作品观摩展,效果甚佳。
当时有许多刻印者不懂边款技法,寿友在他长期实践中总结了刻边款的三字刀法,即:“短、断、深”。作者在熟练掌握楷书结构基础上,运刀斜势切入要短,指笔画不能长,形如不等边三角形;断,指笔画断开,有魏碑笔意,增加金石韵味;深,指下刀深,有如凿,使笔画厚重,便于拓。他毫无保留教给大家,很多作者一经练习,立即见效。
2008年他选出近作百方(其中有少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印制成册,和朋友交流。书中每方印附一边款,大多印人深知拓边款既难又慢,成功率低,寿友先生经多年试验,有新的发明,其方法是,边款刻好后,将款面涂黑,墨干后再填以白石粉,用复印机复印,一次可复印一批,字迹清晰,印钮生动,既好又快。
1990年创作手记《闲章不闲》发表在书法报上;1992年,他的篆刻辞条入编西泠印社主编的《中国印学年鉴》;1998年当选南京印社副社长。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篆刻展上作为特邀展出。2009年加入西泠印社。我相信寿友先生的篆刻创作一定会为当今印坛增添异彩。
寿友的人生阅历和不倦探赜,促成了他作品质的升华,他广阔的视野,平和的心态,坦荡的胸襟,客观的思维,过人的胆量源自巨大的代价,铸就了他艺术风格的空灵与平静。寿友的作品看上去平淡无奇,如果你愿意再看下去,会发现内含丰富,气象万千,引人入胜,空间无限。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寿友先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