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是谁 赵丹阳:关羽最忌惮的四名敌将是谁?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羽是一个义薄云天.勇略绝伦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傲气凌人.刚愎自用的武夫.阵斩颜良.水淹七军谓其勇略,争功诿过.不恤君子谓其骄狂.对于雄烈过人的马超,他敢于叫板"超人才可比谁类",对于久经沙场的黄忠,他更是断喝"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甚至对于坐断东南的孙权,他都出言责骂"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陈寿先生说关羽"刚而自矜",实不过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居然在四名敌国将领面前,锋芒尽收,谦虚礼让起来!究

关羽是一个义薄云天、勇略绝伦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傲气凌人、刚愎自用的武夫。阵斩颜良、水淹七军谓其勇略,争功诿过、不恤君子谓其骄狂。对于雄烈过人的马超,他敢于叫板“超人才可比谁类”,对于久经沙场的黄忠,他更是断喝“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甚至对于坐断东南的孙权,他都出言责骂“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陈寿先生说关羽“刚而自矜”,实不过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居然在四名敌国将领面前,锋芒尽收,谦虚礼让起来!究竟是谁,竟能令其如此折服呢?

一,徐晃。

《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从此段史料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关羽对于素有“周亚夫”之称的徐晃,可谓敬畏交加。

这应归结于徐、关二人军略同体、战绩相当,故能英雄相惜。

纵观徐晃所历战役,无论是在“攻伐吕布,招降赵、李”的徐州之战、“平定大陵,斩杀商曜”的太原之战还是“奇袭易阳,巩固根基”的河内之战,其所用韬略皆在一十二个字:声东击西,甘冒奇险,以少制众。而其间要义,也多为关羽所用。

此外,关羽投曹其间,虽胜绩频现,睥睨群豪,然而每立一功,徐晃也必随之奏捷,前后相差,不过旬日。关羽刚刚策马冲锋,斩杀颜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徐晃立刻挥军直上,击败文丑(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

更重要的是,徐晃有关羽不及之长。唐末翰林韩仪认为他:“既克绍於门风,爰委用於旧土。未行真命,且假剧权。士心咸感於惠和,封部果臻於宁肃。”

由此可见,徐晃不但可以容民畜众,更能拉拢文臣武将。这比之于关羽只知笼络士卒,却轻贱谋士的做法,稍胜一筹。

二,张辽。

兴平二年,吕布率残兵剩勇投效刘备,关羽、张辽二人便相识于徐州。

建安三年,张辽降曹,刘备也寄居其下,二人得以再度相逢,相聚约为一年。

建安五年,曹操擒获关羽,拜为偏将。同年四月,张、关二人共解白马之围。此次二人共事,仅为数月。

在这断断续续、聚少离多的六年之内,关羽与张辽已然互相倾重。二人交情之深,即令曹操亦有所知。所以,曹操独派张辽探问关羽之去留。(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对于关羽为何看重张辽,后世多以其人“胜而不骄”、“谋定后动”、“智计百出”概而论之。持此观点者以毛宗岗先生为首,他认为:“张辽之守合淝,其真大将之才乎!大将之才三:既胜而能惧,是其慎也;闻变而不乱,是其定也;乘机以诱敌,是其谋也。宜其为关公之器重欤!”

也有人说因为张辽勇武过人,战功累累。譬如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绞蹋顿于白狼,更是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

上述所说,均不无道理。但笔者以为,二人之所以倾盖相交,最重要的一点,还应是他们同具儒学体系中的“恩报人格”,即忠肝义胆。

关羽一生只认准刘备,甘心与之“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而张辽自归曹之后,也终身为大魏集团披肝沥胆,不避刀斧。

对于张辽,曹操以“质忠性一,守执节义”八个字嘉其为人,曹丕则以“古之召虎”盖棺定论。

        三,周瑜。

曹操克定荆州之后,对孙刘联盟枕戈待旦。以刘备、关羽为首的文臣武将,无不心怀忧弊。于是“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

周瑜要以区区三万之众,破曹操百胜之锋,不仅关羽所部水军不以为然,就连刘备本人也是心存疑惧。

而周瑜却淡然自若,先是陈以“操自冒四患”之论,而后举重若轻的说道:“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随后,周瑜当机立断,虎扑夏口,逆江而上,提前两天占据陆口、蜀山,并循序渐进的将曹军引入河道纵横,山丘林立的湖汊地形,以便外扼江心、内屯兵粮。《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周瑜尚未火攻,只凭地利设伏,已令敌军千里舳舻,数月难下。曹操无奈,只得“引次江北”。

至此,关羽所部水军诚心敬服,甚至其主刘备也不得不发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的浩叹。

      如果赤壁之战,仅仅是令刘备、关羽等人赞其兵法和勇毅的话,那么周瑜提出“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的动议,就足以让二人叹其胸怀天下的智略。

        曹操北归之后,周瑜到京口拜见孙权,并对他说道:“曹操刚刚战败,他(现在)忙着处理自己内部的隐忧(隐患),没空搭理我们江东。

我请求和奋威将军孙瑜(孙权的堂兄)一起发兵夺取益州和汉中(张鲁的辖地),(占领益州之后)留下孙瑜固守,并和马超结盟,我回到江东和您一起攻占襄阳县,以压迫曹操,(然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谋取北方。”

若诚如斯言,鲁肃所提“划江而治,二分天下”,或有成算。可惜天不假年,其人早夭。

卢弼就此发表议论说:“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四,鲁肃。

鲁肃一生竭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不惟是他促成孙刘联盟,与及提出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而已。还在于,他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坦荡豪爽、能言善辩。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为成偏安霸业,仍不肯将荆州属郡交还,并给关羽增兵三万,以固防守。鲁肃为大局着想,邀请关羽约谈,提出双方“单刀赴会”的建议。然而,他部下将领担心送羊入虎口,极力劝阻。他却毫无畏惧,毅然赴会。

会上,鲁肃数次指责关羽君臣背信弃义,以邻为壑。关羽颇为不忿道:“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鲁肃据理力争,“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

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按说关羽素来骄矜,此时又以三倍军力凌于其上,不该示弱,却十分意外的沉默不语。不久,“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刘备、关羽最终肯割让城池,虽然主要是因为曹操南征在即,两家需要重修盟好,但同时也可看作是二人对鲁肃当初向孙权“力主借地”之高风亮节的回报。

诗人鲍皋展拜鲁墓时,曾有诗云:“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更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指囷犹可作,差免哭穷途。”其殊俗高德,诗可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