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游戏教育法 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幼儿结构游戏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结构游戏是儿童喜欢的一种创造性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可以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科学合理地指导是游戏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探讨了教师的结构游戏指导策略,以期提高教师的游戏指导水平.[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结构游戏;指导策略 结构游戏是幼儿使用积木.黏土.沙.纸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模型"的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结构游戏的教育潜能,让幼儿获更多的快乐和知识,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

〔摘 要〕结构游戏是儿童喜欢的一种创造性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可以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科学合理地指导是游戏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探讨了教师的结构游戏指导策略,以期提高教师的游戏指导水平。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结构游戏;指导策略 结构游戏是幼儿使用积木、黏土、沙、纸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模型"的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结构游戏的教育潜能,让幼儿获更多的快乐和知识,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可借鉴的科学理论。

一、以人为本,创设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要注重环境的创设。并指出幼儿的积极参与是环境创设的重要原则,"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1〕在开展结构游戏前,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这样,环境的教育作用才能有更完满的发挥。"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它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物的环境还要重要。"〔2〕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温馨的精神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建立和谐的幼幼、师幼、师师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却很少考虑到幼儿游戏精神环境的创设,认为只要给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即可。事实上物的作用的发挥是要靠人来实现的,教师一定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平和、放松、温暖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有爱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中进行游戏。

二、积累经验,渗透知识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1〕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应多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探索,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儿童学起来才生动和深刻。在结构游戏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游戏,我们也要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事物,加深对物体的印象,获取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要使幼儿顺利地进行结构游戏,教师还要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建构知识和建构技能,为开展结构游戏做知识技能准备。教幼儿识别木制、塑料、泥沙等不同材质的材料特性,掌握平铺、粘合、搭建、穿套、拼插等建构技能,以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对材料灵活运用。

三、选材适宜,投放合理

材料是幼儿进行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材料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多,这对教师的选材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如何对材料进行选择呢?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玩具材料,材料不宜过多,要注重适宜性。所以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选择结构游戏材料,对材料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归类、整理,从中提炼出具有更大教育价值和创造潜能的材料来。游戏材料的投放属于环境创设的一部分。陈鹤琴先生在谈及幼儿园应怎样运用设备时强调,应采用分类陈列法、设计陈列法等把幼儿园的玩具进行归类,分期或分地域陈列。我们可以在活动室设计不同的活动区,将一些操作材料归类,并分期投放到活动区中。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整个教学法"的思想,注意幼儿学习的联系性、系统性,理顺区与区之间的关系,加强区与区之间的整合。将知识整个的、有系统地渗透给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转换角色,准确定位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指出,教师不仅是儿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他们探索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活的、多重的。

案例一:一次,游戏活动刚开始,盈盈跑来向我要材料。

但我想让她自己想办法从同伴那里得到。孩子不情愿,并且说:"我要不来,你是老师,你不是管我们的嘛!你帮我要".

幼儿的这句话让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孩子进行结构游戏时我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游戏结束后我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从中了解到,大部分孩子认为游戏时教师在管理他们。从这一点上反映了教师定位的偏差,教师潜意识里往往将自己定为管理者。这样一来,师幼双方缺少了互动,对孩子的游戏教师就不会有有效的指导,游戏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握"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准绳,时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五、注重差异,巧妙指导

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经验、个性、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大都不同。因此,对他们的教学指导策略也应不同。《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案例二:游戏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睿睿拿着玩具摆弄了好久,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问睿睿:"宝贝!你在做什么呢?"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玩具说:"枪"(实际上他只是横竖将两块玩具插了起来)。我接着问:"什么枪啊?""机关枪"睿睿说。这时旁边的阳阳着急地说:"老师我也会做枪,你看!"说着就快速地将两块玩具插在了一起。

虽然两个孩子都是做枪,但对教师指导策略的要求却是不同的。原因是两个孩子的性格、搭建材料的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同。睿睿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说话,动手操作能力也不是很强。而阳阳正好相反,性格活泼好动,操作能力很不错。所以对睿睿的指导更多的是鼓励、引导,提升他的自信心,拉近师幼之间的关系。而对阳阳的指导则更多是提高他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谦虚助人的良好品质。

六、评价适度,方式合理

提到活动评价,首先我们更多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教师站在前面拿着某个孩子的作品,告诉大家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差。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将被评者看作被动的客体,教师以权威的方式完全掌握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对被评者的不公平。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也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评价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对话讨论,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与分享。同时评价也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放弃过程。那些成果不佳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幼儿精神可嘉,更是值得表扬的。

其次,古语云:"中庸为上,过犹不及".在活动中适度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对幼儿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案例三:一次结构游戏时,一名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一眼就说:"啊!真棒!最能干了!"接着其他的小朋友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老师也给了同样的答复。不一会儿,最先拿作品给老师的孩子就说:"老师,你不是说我最棒!我最能干吗?为什么又说他们最棒呢?"

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上述问题。因为我们怕伤害孩子,所以我们的嘴里只有表扬。因为都是表扬,我们就失去了应有的实事求是,违背了陈鹤琴的教育理念。这种对孩子盲目扩大的评价,反而对孩子发展不利。一次巧妙的评价,应该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让幼儿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及应该如何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63.660.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