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妻子 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儿子和孙子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连街上有许多日本建筑,虽然一幢幢不高大也不华丽,建房的人,住房的人,却常常是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大连的特殊环境,许多军阀,清朝遗老遗少,都曾在大连有私宅.从我家的窗口望出去,与我家在同一直线位置上的高尔基路上有一幢二层小楼,样式很普通,并无有的高等住宅的张扬和华丽,只是高大的联成一体的大窗户显得有点奢侈.我喜欢站在我家的平台上遥望那幢楼.当从那幢楼经过时,也自然地放慢脚步,思绪陷入遐想.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如果和人和历史联系起来,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个具体人的故事.因为这幢面积有

大连街上有许多日本建筑,虽然一幢幢不高大也不华丽,建房的人,住房的人,却常常是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大连的特殊环境,许多军阀,清朝遗老遗少,都曾在大连有私宅。

从我家的窗口望出去,与我家在同一直线位置上的高尔基路上有一幢二层小楼,样式很普通,并无有的高等住宅的张扬和华丽,只是高大的联成一体的大窗户显得有点奢侈。我喜欢站在我家的平台上遥望那幢楼。当从那幢楼经过时,也自然地放慢脚步,思绪陷入遐想。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如果和人和历史联系起来,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个具体人的故事。因为这幢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的二层楼里,曾经住过两家在大连,即使在中国也算有名的人。一家人是因为奥运会如今而更加出名的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听说最近为他拍了一部影片,《一个人的奥运会》,估计在08奥运会召开的时候放映。

另一个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郭沫若先生的日本妻子安娜和他的儿子及孙子。

人们都知道郭有一个日本妻子,却不知道,这个日本女人安娜,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冲破重重阻碍来到中国寻夫,可惜郭有妻室,于是,她留在了大连,留在了高尔基路的这幢日本小楼里。她在这幢楼的东面生活了45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是她的儿子郭和夫。

那时候,民间的流行版本是安娜和儿子住在大连,郭的儿子并不认父亲郭沫若。说有一次,郭到大连视察,当到他儿子所在工作单位视察的时候,领导故意将郭领到他儿子工作的房间,郭和夫却不和父亲说一句话。当然,这都是听说,并没有证据。

郭和夫在大连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郭和夫一直与母亲安娜生活在一起,并且也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上田喜代子。平静的生活在94年发生了变化,1994、8、15安娜去世,享年101岁。

这是一个心态安详,有大智慧的女人。她跨海过洋地来寻夫,却被冷淡在远离北京的大连,但她仍然坚强地抚养儿子,把儿子培养成伟大的科学家,并安享晚年。但她的离去,对儿子却是巨大的打击。漫漫岁月中,他已经习惯母亲的存在,母亲是郭和夫的灵魂,母亲走了,他的灵魂也与之飞去。相隔不到一个月,1994年9月13日,78岁的郭和夫追随母亲而去,只留下夫人上田喜代子一人独受空房。

在这之前,他们的儿子郭昂已经移居日本。年迈的郭夫人只好去日本与日子一同生活,郭昂也娶了一位日本女医生做妻子。郭家三代人的妻子都是日本女人,这大概是郭沫若所没想到的。他们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家从此人去楼空。

这幢楼永远是静悄悄的,每次从那儿走过,都没看到过一个人影。但它与别的日本楼又不同,不象有的楼房因无人居住而破败凋零。也不象有的日本楼因为没有取暖设备,老主人搬走,租给外来人,成了收废品的所在。这幢楼依然干净、整齐、气度不凡又不事张扬,这是岁月沉淀的高雅气质。

当我在阳台上眺望,尤其是冬天、晴天,没有了树叶的阻隔,没有了雾气的弥漫,那幢楼清晰而真切。恍惚间,好象曾经的人还住在里面。当然,一切都不存在了,一切却依然存在。岁月是有痕迹的。看到它,自然会想起郭沫若,且不论学术界和人们对他有多少议论,他的一个儿子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枪毙,而与日本妻子生的儿子却与他老死不相往来。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心里一定是苍凉而悲凄的,这一点,与普通人并不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