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简历 贾康:简单的把美国“减税”搬到中国是东施效颦
贾康:简单的把美国“减税”搬到中国是东施效颦
供给经济学,结构性改革,中等收入,否定论,老二
经济要闻
光明网讯(记者张琳)“世界的局,中国的坎儿。”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道坎,一直是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2015年以来,中央的重要会议多次提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5月7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中信出版集团协办的“中国经济真问题--‘中国的坎’研讨会”在京举办。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研讨会上表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统计现象,是客观的世界之局中可观察到的真问题。对于要完成现代化“中国梦”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顶级真问题。
基于全面研究,我们不接受“否定论”,不赞成完全的“乐观论”,认为应该持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战略思维,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研讨,在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中,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化解潜在威胁,经受住这一历史性的考验。
贾康指出,所谓“中国模式”还远远没有到火候,我们一定要攻坚克难,冲过历史三峡。
联系当下经济运行情况,中国在追赶和借鉴中十分需要保持理性,“老二”的这把交椅不好坐。人们非常关注美国特朗普新政中的减税,这个“老大”的减税,被有些评论称为是对中国减税的竞争与倒逼,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
中国作为“老二”,怎么借鉴,怎么应对?美国人的减税,实际上在“三元悖论”的制约框架之下有一个其他经济体完全没有的“美元霸权”空间,可以把这样一个终极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间的临界点,在很大程度上外推,中国显然在这方面跟美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还要特别说到的是,同样都是“税”,美国的税制是明显带有现代化特征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而中国是明显的带有税制改革任务必须改变的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中国的税制结构非但没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而且还是顺周期的;非但没有应对社会发展中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再分配功能,反而在这方面处理不好、不到位,从而可能使我们社会中已经积累的矛盾得到推波助澜。
所以要想简单地把“减税”两个字从特朗普那里搬到中国来借鉴的话,后面跟着是方案的设计掌握,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现实情况,中国人必须防止在这方面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世界的局,中国的坎”,攸关国家、民族、公众命运的历史考验在即,而陷阱必须跨越。在贾康看来,只要我们坚定地排除万难,啃硬骨头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大政方针,我们将会有望以6.5%的年均增长、匹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经济社会进步,于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的不到10年间,过坎成功!
当然过后,还有20多年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硬实力,为2049到2050年间的伟大民族复兴而奋斗--这也就是在“命运共同体”式的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包容性增长中,造福全中国的老百姓和全人类。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苏京春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著名经济学家贾康继《供给侧改革》后又一力作。本书在阐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如何较早实现崛起与跨越的案例,从历史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考察这些国家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同时,以拉美地区和“亚洲四小虎”为例,分析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贾康强调,“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的一道坎。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转型遇到的问题和面对新常态的复杂情况,本书具体分析了“悲观派”“乐观派”和“谨慎派”的不同观点,论述了我国应怎样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吸取失败国家的教训,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特别是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从供给侧发力,攻坚克难,守正出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走出一条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之路。
编辑推荐:
1.热点话题。
2.内容创新。本书在阐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如何较早实现崛起与跨越的案例,从历史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考察这些国家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以拉美地区和“亚洲四小虎”为例,分析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贾康简介: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肃省人民政府顾问,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
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
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
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秘书长)并积极推动“PPP研究院”等交流活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和跨界、跨部门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与苏京春博士合作);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与苏京春博士合作)、《供给侧改革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