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杀李文忠 朱元璋使阴招抓住张无忌 张无忌为什么不杀了他?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联的剧情:朱元璋使了个阴招,让张无忌心灰意冷自己离去.而朱元璋这时候已拥百万之众,最后夺取天下及明教.关于朱元璋反叛,个人觉得三联版缺乏铺

三联的剧情:朱元璋使了个阴招,让张无忌心灰意冷自己离去。而朱元璋这时候已拥百万之众,最后夺取天下及明教。关于朱元璋反叛,个人觉得三联版缺乏铺垫,仿佛是原先还团结在一起的明教突然发生一场政变,而张无忌呢,就因为几个兄弟背叛他(徐达,常遇春),什么也不问就走了,多少有点剧情需要的因素,毕竟倚天出现的人物很多是真的历史人物,如朱元璋,徐达,常遇春,韩林儿等。

最后怎么写也不能写张无忌当皇帝,必须得让朱元璋闪亮登场。个人认为,三联版这剧情是缺乏思考的。

世纪新修版就大不相同了。

显然,金老做了更多的思考,关于朱元璋的剧情更加丰富些,结局显得更加合理。

首先,加上了朱元璋的个人描述,此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暗暗发展自己实力,敢于逼宫。明教高层并不是没有发现朱元璋的野心和企图,他们其实有一番谈话:

杨逍道:“我们要杀他,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不过朱元璋招兵买马,攻占州县,只杀得蒙元半壁江山烟尘滚滚,我大汉的河山,差不多有一半让他们光复了。这是真正的大功劳。咱们歃血为盟,共举义旗,为来为去,还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朱元璋、李文忠这些人是杀不得的,就算他们背叛明教,只要他们真能光复大汉江山,将蒙古鞑子赶回去,咱们还是不能动他们一分一毫。

张无忌点头道:“不错!与大汉江山相比,明教为轻;与大汉千万百姓相比,明教的教众为轻。明教败后可以再兴,我大汉江山倘若给异族占了去,要再夺回可就千难万难了!“

杨逍、范遥、韦一笑、五散等先后站起,各人都是毕生谋干大事之人,大局的孰轻孰重,心念一转,便即了然,均觉如以明教为重,江山为轻,不免是心怀自私,非大英雄、大豪杰的仁侠心怀。

彭莹玉说道:“教主这番金玉良言,真正打进了我心坎中去。不论是谁,只要他能率领天下豪杰,驱赶胡虏,我彭和尚都服他的。他要做明教教主、要做皇帝,彭和尚都拥了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明教豪杰(或者说金老)的想法已经完全变了,这里面加入了鹿鼎记中的大中华的民族思想,表明对于蒙古人只逐回他们本来的地方,不必赶尽杀绝。同时也阐明了更加理智的权利义务意识:什么人能当皇帝。

只要有人能够解黎民之苦,为百姓造福,那么他就是万民之主。另外难得的是,他们有了一种大局意识:现在反元大业尚未胜利,此时开始窝里斗,争权夺利,哪怕凭张无忌的武功能杀朱元璋一万次,最后的结局也只是起义失败,中原大地继续被大元欺压。

所以他们确实识破了朱元璋的企图,但是他们依旧为了天下大义,起码现在不能动朱元璋。

按我们现在人的思维,皇帝是所有人都垂涎三尺的。这可不一定:韩林儿被拥立为帝的时候,明教高层有过一些讨论,他们只是认为现在称帝,为了收拢民心共反大元也未尝不可。

随同朱元璋来参谒教主的有大将汤和、邓愈、冯胜等人。问起军情,得知滁州明教义军近年来节节胜利,韩山童不幸战死,刘福通统帅大军,拥韩林儿称帝,以亳州为国都,国号“宋”,称为“龙凤皇帝”。圣火令大戒虽禁止教众称王称帝,但当攻战之际,为了号召民心,则夸大名号也所不禁。好在韩林儿为人仁厚,一向服从总坛,料来不致造成教内分裂。

显然,这个皇帝还是要服从总坛,受明教教主指挥的,而且从明教高层的反应来看,他们也没觉得这个皇帝能有几斤几两。

或许有人觉得奇怪?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古代政府行政(皇帝集团)政令,一般只能传达到县级。而县令这种官员也必须靠地方豪杰(社会大哥)来实施统治权。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军中一个伍长按军令处罚一个小兵,明面上伍长是小兵的上司,但是小兵确实伍长的社会大哥。那么晚上这大哥就会召集兄弟,处罚这个伍长。

所以说我国古代的社会,可以说一直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明里你是高官,甚至是皇帝,暗里说不定你就是小弟,是马仔。当然皇帝是小弟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明教的决定,无论是韩林儿还是朱元璋,你可以当皇帝,但是明教教主的职位不能让。你可以为帝干你的事,我做教主继续普济众生,这并不矛盾。

总结来讲,首先张无忌本身不会也不想当皇帝,其次,张无忌及明教高层为了大局,哪怕识破朱元璋诡计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最后,我们都垂涎三尺的皇位,人家真未必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