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江苏省副省长 刘国钧(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15年,28岁的刘图钧激愤于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怀着“实业救国”的宏愿,毅然弃商从工,与友人合资,在常洲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三年后,收回大纶投资;独立创办广益布厂;又四年后,扩建广益二厂,成为当时常州首屈一指的织布企业。当时,日商凭其技术设备先进,意欲垄断中国纺织市
场。为与日商竞争,为中国民族工业争气,刘国钧于1924年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致力于改进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开发新品,提高质量,适应了国内市场需要,为巩固发展民族纺织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刘国钧接盘大纶久记纺织厂,创办办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1932年,他以纺织家身份再访日本,决心建设一个纺、织、印、染全能企业,与外商抗衡,1933年,将广益布厂并人大成公司,定名大成二厂,同时增加新型整染设备和大量纱锭。
1934年春,刘国钧第三次赴日本考察。此后三年间,大成厂迅速发展成纺、织、印、染全能厂,并新建三厂、四厂,纱锭数量由初创时的一万枚增至八万枚,资金由20 余万元发展到400万元,且在国内率先使用盘头纱,开创我国民族纺织工业生产丝绒、灯芯绒的先河,被经济界誉为“罕见的奇迹”。
就在刘国钧踌躇满志欲再展鸿图之时,“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9月,大厂二厂遭敌机炸毁,不久又波及一厂。1938年,刘国钧被迫将大成公司内迁,分散于汉口、上海、常州三处惨淡经营,他本人坚持到常州沦陷前两日避往汉口。
为能在战后迅速复业,他于香港开设大孚建业公司,为购买原料、机器作准备。1944年,他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撰写《扩充纱锭计划刍议》,满怀信心地提出了抗战结束后我国纺织业发展1500万纱锭的宏伟计划。
1945年7月,他取道印度赴美国、加拿大购买原料和设备,闻知日本五条件投降,立即返回上海,领导员工克服困难,使常州三个厂在短期内恢复生产。经过三年奋斗,库存原棉、机料物、成品和流动资金均超过战前水平。
1949年常州解放前夕,刘国钧先后接到中共地下党要他保护工厂,不能停工的信和国民党的恫吓信。经众人劝说,他考虑再三,决定避往香港。刘国钧人在香港,心系大成,1950年春,受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的感召,毅然返回,受到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和人民政府欢迎。
同年11月,他当选为第二届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不久经黄炎培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并担任筹建常州民建机构的负责人。在抗美援朝中,他以一腔爱国热忱捐献2.
65亿元(旧币);所在大成公司捐献飞机三架。1952年,他将存于上海的毛纺机器捐献给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带头争取公私合营,大成纺织印染公司成为全省首批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此后,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一至五届代表、全国政协五届委员,江苏省人大一至五届代表、江苏省政协一至三届常委和四届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民建中央委员、常务委员,民建江苏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刘国钧在”文革“中一度受到冲击,但他爱国之情不减,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手书对联“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明志。落实政策后,他不顾年迈体弱,坚持参加社会活动,为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出力,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计献策。1978年3月,91岁高龄的刘国钧病逝前向同仁吐露了最后心声:“现在是我们为国家出力的最好时期。”他对子女亲属最后的嘱咐是:“不要忘记祖国,你们要为祖国四化多作贡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