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即将消失的中国文房”首采国学大师文怀沙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9月,由隶属文化部的中国红木家具形制文化研究院发起的"挽救即将消失的中国文房"活动开始向大众和文化艺术名家征集意见.该活动试图通过

2013年9月,由隶属文化部的中国红木家具形制文化研究院发起的“挽救即将消失的中国文房”活动开始向大众和文化艺术名家征集意见。

该活动试图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书房典故、趣事的发掘整理,探寻中国书房文化的根源,汇集整理出优秀经典的纪录片和组织大型公益讲座类活动,从而引发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近日,笔者来到燕堂斋采访了103岁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并受中国红木家具形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蒋奇平先生的托付,敬赠了一副大叶黄花梨材质的镇纸供文老收藏,开启“挽救即将消失的中国文房”首采第一站。

文先生谈到:中国文房起源,《礼记》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门侧之堂谓塾。周朝时,二十五户人家共居一巷(是为一“里”),巷子的门侧有一大堂,堂中有两名老师。居民朝夕出入时,往往会前去接受教育。所谓“塾”,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百姓公用文房。

对于文化是否断档的问题,文先生谈到:今人忽视书房建设,与文化并无必然关系。主要原因恐怕是经济原因。贫寒士子的居住条件本来就很紧张,连书房都没有,哪里还能谈得上书房建设?家有书房的富人、贵人,即使藏书万卷,也未必翻阅一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富起来的人有文化,让有文化的人富起来。若能如此,必能逐渐解决文化断档的问题,那时,自然会出现真正雅致的书房。

(原标题:“挽救即将消失的中国文房”首采国学大师文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