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简介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关系如何?汪精卫与蒋介石矛盾

2018-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蒋介石与汪精卫都曾在国民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汪精卫曾经十分为孙中山所器重,但是最终地位不如汪精卫的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的控制者,那么,蒋介

蒋介石与汪精卫都曾在国民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汪精卫曾经十分为孙中山所器重,但是最终地位不如汪精卫的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的控制者,那么,蒋介石与汪精卫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两个人有什么矛盾呢?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关系

两人起初都是革命党,都曾经在日本留过学。都是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但是孙中山更看好汪精卫,不怎么待见蒋,那时的蒋在国民党里只是一个后辈。在孙中山总理逝世后,汪成了广州国民政府名义上的一把手,但其不如蒋的地方就是,蒋很早的时候就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在汪精卫进行政治活动的时候,蒋却对黄埔军校校长情有独钟,当上了校长,暗地里培养自己的亲信,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后来的北伐战争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就稳稳地坐上了国民党第一把交椅,汪精卫当然不满意,两人一直明里暗里地较劲,但汪精卫由于不握军权,一直处于下风,是蒋的副手,在日本侵略中国后,蒋介石成了全国的抗战领袖,而汪精卫却于选择了投降日本,1937年12月逃往越南河内,发表投降通电,蒋介石大骂汪精卫是卖国-贼,派军统特务前去暗杀,汪精卫秘书夫妇被击毙,汪脱险后去了日本,与日本政府进行卖国交易。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是什么?

在「军」的领域上,孙中山认为非蒋介石不可。而在「政」的领域上,汪精卫显然是孙中山以外最孚众望人选。

同盟会成立后,汪精卫成为孙文得力助手,并在1907年陪伴孙文出走日本、赴东南亚宣扬革命理念。

同盟会的组成,是整并了所有在日本的革命组织,以及其它各省留日同学所成立的一些较小团体;但这些革命志士大多是文人出身,同盟会总共进行了6次武装起义全都失败,加上兴中会时代的两次起义,这8次的失败牺牲了许多年轻热血;梁启超在他所创办的《新民丛报》上乘机抨击同盟会的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只会叫别人往前送死,自己则躲在后面享受荣华富贵。同盟会内部开始浮现杂音,光复会出身的章炳麟和陶成章一向与孙文不合,利用机会写了一篇〈孙文罪状〉,攻击孙文私挪经费与专断独横,并到处散发,导致同盟会一时之间出现分-裂危机。

汪适时晋升执行者

汪精卫在许多革命志士产生怀疑的关键时刻,表态坚决拥护孙文的革命领导,并提出由他自己出面执行暗杀大清摄政王载沣;对孙文来说,汪精卫已经从他身边的文胆、秘书、规画者,提升到了流血革命的执行者角色。

刺杀载沣的掩埋炸弹行动选在1910年3月31日半夜,地点是载沣北京所居王府的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上,汪精卫原来的想法是,等载沣经过桥上时将炸弹引爆、完成任务,没想到作业时不凑巧遭人发现被密报,汪因此被捕。汪精卫牺牲小我以成就革命志业并从容赴义的精神,引起当时中国人的普遍认同,也因此被视为民族英雄,不但化解了同盟会瓦解的危机,更使革命事业快速向前推展;第二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汪精卫的刺载案,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从协和医院移往铁塞拉利昂胡同行辕后病逝。

国民党的领导制度是总理制,身为总理的孙中山并没有交代总理继任人选,汪精卫又是遗嘱撰写人,一般认为不符常情,当时的中国虽然由国民党掌控中央,但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各省督军拥兵自重一如古代诸侯割据,如果缺乏明确的领导人,统一情势将更为艰难。

历史要回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虽然失败,但中国各地势力并未削平。1920年11月,孙中山在长期从事革命的广东都督陈炯明协助下返回广州,但陈炯明主张的共和体制和孙中山不符、又不赞成出兵北伐,和孙中山愈行愈远,反于1922年6月16日举兵攻进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东,之后孙中山号召各路军队讨伐,但始终无法将陈炯明逐出广东,直到1925年蒋介石率领黄埔军校出身的军队先后两次东征,终于12月收复广东全境。

民-国成立后,中国事实上处于一个极端分-裂的现实,孙中山在多次「以政领军、讨伐叛逆」的事件里,都面临军队不忠的现象,尤其是在1917年展开的「第三次革命」;直到在俄-国人支持下成立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后,才真正建立一支能够贯彻命令的军队,而蒋介石在孙中山多次蒙难时,每次都能挺身出面护卫孙中山,并坚定执行讨伐命令。在「军」的领域上,孙中山认为非蒋介石不可。而在「政」的领域上,汪精卫显然是孙中山以外最孚众望人选;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汪精卫以犀利的笔锋、动人的演讲加上英俊的外貌,吸引广泛人心支持、募集源源不断的资金,为革命事业增添不可或缺的柴火,并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若说革命事业有一半是汪撑起来的亦不为过,且汪对孙中山始终追随左右、忠心耿耿。

蒋适合领军政阶段

然而汪精卫虽然优秀,不沾名利、品德高尚,个人操守更甚孙中山,但这样的性格在当时中国混乱的政经情势里反而并非优点,中国人说水清无鱼,汪精卫正是政坛里少见的一盆清水,容不得一丝丝杂黑混浊的污水入内,因此无法和环境结合。

另外从孙中山所著「建国大纲」来看,三民-主义的实行是先军政、次训政、后宪政;孙中山逝世当时,蒋介石还在进行第一次东征,北伐更还没开始,中国还处在孙中山所定义的军政阶段,这个时期所需要的领导人,是要能有效控制军队的人物。

有史学家认为,孙中山应该是属意由蒋介石继任接-班人选,在汪精卫面前没有宣布,等于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或许孙中山不宣布接-班人选有其两难,也或许希望交由民-主制度顺产生新的总理人选,但无论真正意思为何,这对日后汪精卫与蒋介石的争权,的确造成间接影响。

表面上汪精卫虽另立中央政府,而这也不是蒋、汪之间争权的新模式,只不过汪是在日本人支持下成立,才有这样一个政府,蒋介石气愤归气愤,但对他并无坏处,甚至还有好处。

汪精卫追随孙中山的时间要比蒋介石早了3年,当汪精卫已经大大扬名、成为孙中山信徒的时候,蒋介石才刚进入革命领域。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前往永丰舰护卫孙中山,这是他追随孙中山最大的转捩点,获得孙中山高度信任与赏识。

孙中山逝世前,蒋介石就已经担任东征总司令,因为率领第一支属于国民政府的军队,并在1925年12月击溃陈炯明、收复广东省之后,个人声势大涨。在这之前,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处于党内合作的状态,当然那时蒋在国民党内的辈分与资历都还不及汪精卫。

蒋介石和汪精卫第一次冲突是因为1926年3月18日的“中山舰事件”。

容共政策是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所定,但蒋介石在1923年请缨率团访问苏俄时,就已经看透苏俄真正的企图,对共-产-党彻底失望。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展开左、右派之争,汪精卫因支持总理容共政策而成为左派,而蒋介石则成为右派领导人物。

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是很生气的,他认为蒋介石采取这么大动作明显是越权行为,但国民党右派元老纷纷替蒋介石讲话,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后来出面道歉,苏俄顾问季山嘉反而认为汪精卫的领导有瑕疵。汪精卫和他的夫人陈璧君在无奈之下离开政坛,前往法国。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第二次冲突是武力分共事件。中山舰事件之后,国民党内变成蒋介石一人独大,蒋虽然领导北伐,但连党内右派都认为他的作风独裁专断,又纷纷发电报请求汪精卫回国。汪从法国返回后继续左派作风,共-产-党又在农村与基层搞斗争,右派人士担心国民党被共-产-党整垮,反而又回头联合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由蒋指挥发动清党,大规模逮捕共-产-党员,包括共-产-党创党元老李大钊在内的300多人被处死。

蒋介石的武力分共,汪精卫除痛批外,并开除蒋介石的党籍,更严令捉拿蒋介石。但蒋等右派在南京自立门户,以有别于武汉中央政府,国民党因此造成宁汉分-裂。

中原大战是蒋、汪之争最激烈的对抗。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拉党结派、争权夺利的状态。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分分合合,到1929年底,各省派系军队大多和汪精卫联合,反对蒋介石独裁,于1930年4月和蒋系部队爆发中原大战,这是民-国以来中国最大的内战;紧要关头时,张学良的东北部队从中立倒向蒋介石,使汪精卫等联合阵容大败,汪精卫于1931年元旦宣布下野。

宁粤战争是蒋、汪之间第二次严重对抗。蒋介石的独裁个性不改,国民党内部再起反弹,监察院发起对蒋的弹-劾,两广将领也再度起身反抗蒋,汪精卫又被请回主持大局,发动护党救国运动。1931年9月初,广州政府军队北上讨蒋,爆发宁粤战争。没想到日军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国民党的内争自动停息,变成一致对外。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之争变成携手合作,汪主政、蒋主军;汪对外交涉,蒋安内作战。两人共同谋国直到1938年12月,汪精卫出走重庆走上和谈救国之路,和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分道扬镳,为他的和平救国理想而自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