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治河南省委 河南省委领导的中原抗战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7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省委成立后,加紧恢复和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并且大力开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等工作,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巨大洪流.对于开辟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中原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门往西,步行约10分钟到解放路,再沿解放路往南近50米,在路东隔离带花坛内立着一块石碑,这就是开封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确定的"抗战时期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1937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省委成立后,加紧恢复和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并且大力开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等工作,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巨大洪流。对于开辟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中原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门往西,步行约10分钟到解放路,再沿解放路往南近50米,在路东隔离带花坛内立着一块石碑,这就是开封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确定的"抗战时期中共河南省委旧址"文物保护碑。

在那段烽火岁月里,这方热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詹鸣燕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河南省委贯彻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号召,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培训抗日骨干,组织抗日团体,创建抗日武装,奠定了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基础。而挺进河南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先后在河南周边创建了太行、太岳、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全省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新局面。

省委在开封重建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推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抗日,共赴国难,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史称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子久(化名赵振声)代表河南地下党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就河南工作的现状、干部状况以及发展河南工作的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为了加强党在河南的领导力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并指定由朱理治负责筹备。毛泽东在接见朱理治时指出,这个工作区域很重要,今后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组织群众,建立党组织,抓紧时间在各方面做好准备。

同年的"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为了迅速组织领导河南人民开展抗日战争,朱理治于7月中旬离开延安,前往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红军前方司令部所在地),加紧部署省委的筹建工作。在刘子久等人的协助下,调集了部分河南地下党的干部,开办了两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在学习期间调查了解了河南的情况,分析研究了河南的政治形势,为河南省委的建立和未来工作的开展,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1937年8月下旬,朱理治等人离开云阳镇,途经洛阳前往开封。9月上旬,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朱理治任书记,林凯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为刘子久,妇女部长为吴平,秘书长则由张漫萍担任。省委机关设在开封北道门大街51号(现北道门大街路东3l号)共产党员杜省吾家里。杜家在开封有钱有势,亲朋故旧都是社会上的头面人物,连国民党的军警宪特也不敢前来找事,机关设在这里比较安全。

这时,河南省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省委除领导河南的抗战之外,还负责苏鲁边和皖西北党的工作。当年年底,中共中央长江局建立后,省委又归长江局领导。后来,根据形势的变化,豫北和苏鲁边党的工作先后交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领导。1938年春,中共中央和长江局为加强河南省委的领导力量,先后派彭雪枫、危拱之、陈少敏、谢邦治等到河南省委工作。彭雪枫任省委军事部长、危拱之接任秘书长、陈少敏任省委巡视员、谢邦治任省青委书记(后改称青年部长)。

党组织得到大力发展

加紧恢复和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是河南省委成立后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国民党的疯狂破坏,河南地下党组织连遭破坏。1937年年初,河南省工委建立后,党组织虽有所恢复,但由于环境恶劣、时间短促,到省委建立时,恢复发展的党员只有90余名,加上鄂豫边省委的60多名,河南有150余名党员。

算上苏鲁边和皖西北的党员,总共不足500名党员。党组织除洛阳、洛宁、偃师、许昌、开封、郑州、西华、焦作和豫鄂边区外,其余地区均未恢复建立。

为此,河南省委建立后首先做出了《关于发展党组织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党员,积极整顿、加紧恢复和建立党组织的任务。省委明确提出,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既要防止"左倾""关门主义",又要纠正不讲条件、随便发展的"自由主义",保证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至11月底,全省党员已发展到1000多人,先后建立健全了豫西(由豫西工委改建)、豫东(西华)、豫北、豫南(由原鄂豫边省委改建)特委和开封市委。

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下达后,河南党组织得到了大力发展。到了9月,全省党员发展到8000余人,并建立了豫东(睢杞太)、豫东南、豫中特委和豫鄂陕工委。至此,黄河以南64个县中有59个建立了党组织。

抗战初期,河南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大大加强了党对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为抗日战争在河南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此外,河南党组织为华北、华中敌后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使河南能够发展成为华中抗战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在抗战初期奔赴延安的各界人士中,河南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

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省委在抓紧恢复、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了统战、组织抗日武装、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等工作。在中共河南省委、开封市委的领导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封人民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呼声,响彻省城的上空,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1938年年初,日军陈兵豫北。为动员全民抗战,省委公开发表《中共河南省委保卫河南宣言》,从舆论上积极宣传统一战线。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抗战的战略方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号召全省各界人民"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争取团结一切爱国人士联合抗日,先后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省政府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国民党5个专员,18个县长及驻豫的6个军的军长等建立了各种统战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对各地枪会和土匪做了大量的争取和瓦解工作,收编了一批土匪武装,争取一大批枪会会员参加群众抗日自卫武装,使抗日救亡的革命力量得到很大发展;各地党组织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团结文化知识界的爱国人士,创办了大量救亡刊物,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推进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名义开办抗日训练班,培训民众抗日骨干。

曾参与《风雨》编辑工作的王阑西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开封是进步人士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路。1937年8月,一群热心抗日的朋友在开封聚集,他们先后认识了范文澜、嵇文甫、冯新宇、方天逸、姚雪垠等人。有些进步的留日学生也到了开封。1937年9月12日,在中共河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封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创办了救亡刊物——《风雨》。《风雨》周刊创刊号印刷了数千份在学校、街头发售,被一抢而光。不久,《风雨》即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刊物。该刊的时事政治版由王阑西主编,文艺副刊由姚雪垠主编,河南大学嵇文甫教授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中共河南省委先后派吴啬、杨庆生、时仲俭到《风雨》周刊社工作。1938年1月21日,周刊改为日刊,增加了方天逸、河大教授范文澜两位主编。

《风雨》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团结社会各界抗日力量,为动员全民族抗战而奔走呼号。1937年11月28日,朱理治在《风雨》周刊上发表了《回乡工作之基本任务》一文,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省委号召全省人民总武装,为保卫河南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1938年2月26日,危拱之在《风雨》上发表了《动员河南的妇女保卫家乡》一文,号召全省妇女积极行动起来,为抗战做贡献。《风雨》的全力宣传,使河南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形成,出现了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的大好局面,将抗日救亡运动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林孟平主编的《大时代》旬刊以及其他青年学生创办的刊物也相继出版。这些刊物迅速成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舆论武器。

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和扶持下,开封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组建。河南大学学生首先组建起"怒吼"歌咏队和"大众"剧团,其后又组建了话剧团。著名文艺工作者贺绿汀、洪深、冼星海、金山、崔嵬等纷纷前往开封演出救亡剧目,并热情辅导开封救亡文化活动。北平和天津流亡开封的学生则成立了"平津流亡同学会",留日归国学生成立了"旅日流亡同学会"。由开封师范、开封高中、北仓女中、静宜女中等学校组成的话剧团,辗转20多个县镇,奔走呼号,演出500多场话剧,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号召民众抗日保国,杀敌御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封各界人士成立的救亡团体,使当时的开封成为全国瞩目的中原救亡中心。

由危拱之亲自组建的孩子剧团,前身是开封扶轮小学歌咏团,团员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排练出了一批精彩的救亡剧目,用稚嫩的嗓音唱出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剧团用了近2年,走遍了中原各地,受到社会各界赞赏,被誉为"孩子抗战先锋"。

当时活跃的救亡剧团还有河南大学大众剧团、河南巡回话剧第三队、开封抗战流动话剧团、陆军第32军话剧团、河南第十一行政区抗战话剧团、偃师县高龙老婆剧团等。

为了使抗日救亡运动由城市深入乡村,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通过嵇文甫、范文澜等人举办了"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讲授游击战术等课程。后来又成立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服务团",服务团从开封出发,沿平汉线南下,利用多种形式,播撒抗日救亡种子。

领导各界汇聚抗战洪流

抗战初期,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展开一系列工作,对于开辟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中原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了为"创建十万武装而斗争"的口号,号召全省人民自愿武装起来,要求立即组成抗日联庄会或抗日自卫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河南省委在豫南、豫东先后建立了多支抗日武装。到1938年10月,省委直接和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已达2万人。这些抗日武装的建立,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8年3月,林凯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政治委员,随军东征。4月,省委委员、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调任省委组织部长。5月,吴芝圃奉命赴豫东,组织抗日武装,领导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5月下旬,日军沿陇海铁路向西进攻。6月6日,开封沦陷。开封沦陷前,省委根据长江局的指示,各级党组织所属党员均撤离开封,移至确山县竹沟镇,继续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斗争。

詹鸣燕感慨地说,河南党组织的这种作用表现在贯彻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作为重点,团结社会各界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巨大洪流;表现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表现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河南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甘洒热血的优秀品质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支柱。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民族英雄以及在敌后战场上牺牲的两万多名先烈,就是河南人这种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