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典的太太 入古出新爽健典雅——品读毛国典的书画印
■毛国典1964年12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协理事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方印社副社长、江西省书协主席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书画篆刻作品分别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画展、全国篆刻展等专业领域最高级别赛事中获奖或入展60多次,2011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12年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
当今从艺者都知道,能在一个领域出类拔萃、取得突出成绩,实乃不易。然而,毛国典书、画、印三项全能,在全国顶尖的赛事中屡获大奖,获奖和入展次数之多令人咂舌,如此全才在当今书画篆刻界可谓凤毛麟角。
他靠什么摘取了这么多硕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除了因为他具有极高的艺术禀赋之外,更主要的是靠勤奋。他在艺术上的起点并不高,在学艺道路上的刻苦程度,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他如今书、画、印独特风格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他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像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笔者不想多费笔墨介绍其学艺历程,而是重在与读者一道品读其精彩的书画印作品。
先品他的书法。他的"毛氏隶书"(图一)成了当今书坛一种个性非常鲜明的符号。有人说,毛国典的隶书风格"独步中国当代书坛",也自有其中的道理。他这种汉简风格隶书,主要取法武威汉简、马王堆帛书。他在对《礼器碑》、《曹全碑》等经典汉隶和简帛书深入研究的同时,有意把二者结合进行创作,即把《礼器碑》细而富有弹性的用笔和武威汉简的自然、率意的用笔相结合,并参以马王堆帛书和小篆的笔法,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终成现在的面貌。
他的隶书线条光润流畅、提按分明、笔墨淋漓,开创了隶书艺术的新境界,表现出清丽娟秀、劲健遒媚、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他的隶书虽看不出出自哪一家哪一帖,但又能看到许多碑帖的影子,可谓入古出新,在古典中找到了符合时代审美的新面貌。
接着赏他的水彩画。他近年来创作的《陕北颂歌》、《火红的年代》、《岁月如歌》、《三道道弯》(图二)等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冷峻清雅的格调、静谧苍茫的风神,使观者感觉到"仿佛一支支来自远古时代的清寂旋律,凝固于每一寸高原的山间和每一枝树梢之间,嘹亮而深远"。
其画工精微细致处毫发毕现,树叶经脉清晰,写意处水彩淋漓,山坡土石皴擦有章有法,宛如国画中的"兼工带写",妙趣横生。他画的题材大多是风景和人物,取材对象来自于写生。
多年来,他深入陕、甘、宁等地,将山水民居、工人农民、山川沟壑、奇峰怪石入画,寄寓着他对基层民众、祖国河山的一片深情。他的画之所以如此质朴大气、震撼人心,其重要原因是源于生活、融于情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再读他的印。他的篆刻作品主要取法秦汉印,明清各流派印无不涉猎。不管是汉白文印(图三)还是朱文封泥印(图四),印风内敛静穆而不事张扬,工稳整饬又不失情趣,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就像他的隶书,简洁凝练、古朴典雅,所谓"印从书出"。
他治印不仅注重整体效果,还善于细节经营,横竖笔画的排叠处理,同中求异,耐人寻味。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曾评价说:"国典的白文印,从玉印中出,篆法古质雄强,章法端庄大方,时借字中的曲笔、斜笔,以见其巧,用刀生辣挺拔,线条于骨力中见润泽"。
观其封泥印,健如铁丝的细笔画与粗拙的外框,形成强烈对比。由于其书法功底深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书法的意味融入篆刻,增强了线条的书写性。
艺术本相通,篆刻与书法联系尤为紧密。不懂书法者想要刻好印是不太现实的。但凡书法家治印,印中有书;篆刻家作书,书中自有金石味。毛国典的书、印,就是很好的印证。
如今,身为江西省书协主席的毛国典,正为提高江西全民书法水平、打造"书法赣军"而倾心尽力。他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不忘捉笔操刀,临池不辍,在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期待品赏到他更多的精彩作品,也祝愿他在不断迈向艺术更高峰的征途中,收获更多的惊喜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