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年轻时的照片 李银河讲述性与爱图 王小波李银河粗俗不堪【图】(4)

2017-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银河年轻时的照片 李银河讲述性与爱图 王小波李银河粗俗不堪[图](4)内容苏州信息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李银河:其实这样的人生,对写小说特别好.王小波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真正体会过绝望.当我们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看不到希望,可能一辈子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当时中国没有大学,所有的精英全部在底下自己看书,没有出路,没有任何可能去从事其他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时你体会到的是真正的绝望.当时心里是很害怕的,觉得我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王小波在云南种地,老管它叫挖坑,这一辈子就在那挖坑,不需要

李银河年轻时的照片 李银河讲述性与爱图 王小波李银河粗俗不堪【图】(4)内容苏州信息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

李银河:其实这样的人生,对写小说特别好。

王小波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真正体会过绝望。当我们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看不到希望,可能一辈子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当时中国没有大学,所有的精英全部在底下自己看书,没有出路,没有任何可能去从事其他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时你体会到的是真正的绝望。

当时心里是很害怕的,觉得我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王小波在云南种地,老管它叫挖坑,这一辈子就在那挖坑,不需要灵性,不需要才能,你的生命是非常悲惨、非常无趣、非常枯燥乏味的。我去内蒙古兵团的时候 17 岁,当时最小的 15 岁,姑娘们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生生被压成骨裂。我们在沙漠地区挖渠,一场大风马上就给你平了,然后再挖,你干的事情就像诸神处罚西西弗斯。

那是一种真正的折磨,真正的惩罚是西西弗斯式的,所以你会对生活很绝望。这种绝望你们体会不到,我们上一代人也体会不到,我父母当初跑到延安,为的是社会不公,为革命献身,解放劳苦大众,那是多么欢欣鼓舞的事情啊,创造了一个新中国,那种自豪感,那种生命的实现感,不一样。

文革十年正是我们成长的最好年华,可是我们失学,这种经历别人是没法比的,它给你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到了 80 年代,大学生全都玩命式地读书,如饥似渴。那时的书店推出各种世界名著,全都排大长队,可以想象大家曾经被压抑到什么程度。

自由谈访谈:你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因此而生?

李银河: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而言应该想什么?恋爱啊这些事,可我们那代人想什么?有个杨小凯,原名杨曦光,文化大革命期间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向何处去》,因为这个坐牢,他是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代表。你看看我们这些人青春期的时候想的什么?中国向何处去!你想我们能不理想主义嘛。

就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找不到路啊,都不是个人找不到工作这种小事,而是中国向何处去。

三、“性学家”李银河

《虐恋亚文化》曾被要求就地焚毁

自由谈访谈:你和王小波,可以说都是名人,有没有借助对方的名气?

李银河:不是名人吧,他在世的时候,我们俩都不是名人吧?

自由谈访谈:那时候好像你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李银河:是吧,反正就是在国内搞了些比较独特的研究,比如同性恋研究,社会学方面还没有人做过,我从 1989 年开始。

自由谈访谈:什么促使你做这个议题,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李银河:同性恋,这个东西从来都是政治,在世界各国都是政治范畴,不仅仅是学术,所以才会引人关注。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既是文化的变迁,也是政治态度的变迁。在中国,同性恋议题倒还不怎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还没进入那个程序。但在世界范围内肯定是政治议题,美国每一个总统候选人竞选时,一定要提这个话题,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得表明态度。

我做这个议题,完全因为在美国学习社会学,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而在中国很少涉及。

自由谈访谈:当时做这个同性恋这个研究,有没有想过会面临压力?

李银河:其实中国在所有问题上,科学研究这一块是最松的,到了报纸、杂志就收一点,电视、电影就收得更紧一点,根据受众的多少决定尺度。所以在研究上没有遭到太多的干涉,但出版时就出了问题, 1989 年开始做的研究, 1991 年成书后北京出版社觉得太敏感,不能出,所以关于同性恋研究调查报告的第一版是在香港出的。

1992 年,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了一些。 1998 年我出《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这三部曲时,上面压力还是很大的,还接到通知说应改为内部发行,好像还要求把《虐恋亚文化》就地焚毁,后来也就出来了。中国的事,反正就是拱一拱,然后往回收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