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常州 刘海粟之女刘蟾工作室落成 墨宝成常州名片
“说起画画,最早还是母亲的提议。”在武进淹城海老亲自题写斋名的“抱朴斋”听刘蟾娓娓道来,时时处处感受到这位女画家大家闺秀的气息。
小时候,母亲夏伊乔给掌上明珠刘蟾找了钢琴老师。钢琴并没有太多地打动刘蟾,倒是绘画,耳濡目染,在她心中萌发了兴趣的种子。
文革前,家中总是宾客盈门,父亲刘海粟更多地属于他的朋友和学生。文革中,家中只剩两个房间,有学生来请教,刘蟾也就在一边一起“被辅导”了。母亲鼓励她说:“你看这么多学生都冒着风险上门来求教,不怕受牵连,你是近水楼台呵。”从废物堆里翻找画册,刘蟾便照着临摹起来。
有一次,刘蟾在毛边纸上临《石门颂》,很大的字,斗胆拿给父亲看,父亲看了,竟然十分激动:“对,写字就是要从大字写起,先要把气吸收过来,搭好架子。”刘蟾从没见到父亲这么激动,她心想:“或许父亲是觉得家里总算有个人可以跟着他画点画了吧。”
夏伊乔非常喜爱画画,她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那繁复飘逸的线条,刘蟾看着就喜欢,心想自己不如也画来试试。那一年夏天很热,为了防止汗水漫漶,刘蟾在手臂上扎了块布,拉了整整一个夏天的线条,非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爽。事后,海老将母女俩临的两卷都带去北京,请大收藏家张伯驹挑一卷题字,很幸运,张伯驹选择了刘蟾的画作,张伯驹题字之后海老又题,刘蟾特别高兴,把这件作品当成了宝贝珍藏。
1979年,原本想出国学习的刘蟾去了香港。可惜的是,因为身体、工作、成家等多种原因,刘蟾的画笔一搁就是近20个年头。
母亲中风后,回上海陪伴母亲的日子多了,年过半百的刘蟾十分纠结,她无法欺骗自己,因为内心还是喜欢画画。她决心让自己的人生“从头来过”。父亲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于是,2000年,她回到了南艺进修学习。
年过半百的她跟着宋文治的弟子徐建明从基本功学起,国画、油画,每个画种都去尝试。老师们表扬着她的“童子功”,更敬佩她的刻苦精神。一段时间后,当她觉察走入了局促拘束的困境,就去黄山写生,回来果然长河落日,气象万千。这个时候,她更好地理解了父亲10上黄山的意义,理解了“黄山是我师”的内涵。
整整4个年头,除了周末回沪照顾母亲,刘蟾全部身心扑到了画画上。2004年8月7日,海老去世10周年纪念日,学成归来的刘蟾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展,向家乡人民,向父亲的在天之灵汇报学习成果。著名画家宋玉麟、张友宪等高度评价,说她的画非常大气,有海老遗风,不像出自女性画家之手。
刘蟾并不讳言,“刘海粟的女儿”曾经带给她莫大的精神压力。她知道许许多多后来者未必能够超越父辈,“关键是自己真的喜欢就行”。刘蟾说,当年看到她画,朋友曾问及父亲有什么感觉。父亲当时就说:“一是女儿的压力很大,因为我名气太大;二是希望她青出于蓝,但不容易,顺其自然吧;三是女儿也是有她自己的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