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德预言成真的开国中将刘西元
刘西元(19172003):江西吉安人。13岁参加革命。1932年5月加入中国***。参加了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43年起任滨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山东军区第1师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任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3月任第47军副政治委员等职务。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6年起调任团中央***处***,并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世界青年联合会副***。1964年重返部队,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1969年起任兰州军区、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
开国中将刘西元生前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历史悠久的橘子树。每到六七月,碧绿的树冠铺陈下来,映出一地的清凉。茂密的叶子中间,是红了的橘子。那时,将军就喜欢站在橘子树下,看着一树的果实,乐呵呵的。只是,那棵橘子树,在2003年将军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开花结果过。现在,一有时间,刘晓东也会像父亲一样,站在这棵橘子树下,看着已经没有生命气息的树干,想着已经远离的父亲
在刘晓东儿时的记忆里,奶奶长得特别漂亮。所以我爸就特别帅气。刘晓东坐在沙发上,正对着客厅墙壁上父亲刘西元的戎装照。照片上,面容俊朗的刘西元正目光温和地看向他。我爸是家里的独子,很奇怪吧,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年代,奶奶只生了一个。
既是独子,自然便是全家的焦点。虽然家境贫寒,刘西元还是被送进了私塾,两年后,已经会用文言文写作的刘西元因家中经济拮据被迫辍学,他离开了山清水秀的村庄,来到吉安县城当上了学徒。翌年的夏天,学徒刘西元就瞒着家里,偷偷地跟着红军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一年,刘西元刚刚13岁。
13岁的刘西元又瘦又矮,当他第一次进行实弹射击时,才发现那把红军使用的九七口径的毛瑟枪又大又重,好不容易托举稳当,一扣扳机,人便踉踉跄跄地往后退了好几步,一个屁股墩子跌坐在地上。就这样,还抗不过步枪后坐力的刘西元去了红军特务连学司号。
1932年,15岁的刘西元加入中国***,并担任了红军学校共青团支部***。那时候有许多事情都通过电话传达,电话挂在墙上,刘西元够不着,所以,办公室电话铃一响,人们就会看到少年刘西元端着一个小凳子一路小跑,到了电话机那边,再站到凳子上接电话。
1934年3月,***到红军学校要青年干事,看中了17岁的刘西元。他预言说:这个红小鬼将来能成为不错的儒将。
1955年,刘西元出现在中将授衔行列中。当他接过金光闪闪的中将衔标后,***走了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刘西元,你这个小鬼头,也当上中将了!这一年,刘西元38岁。
刘西元虽然是个政工干部,但一路走来,前线没少去,仗也没少打,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只受过一次重伤,更多的时候他都化险为夷,因此,人们称他为福将
这第一次化险为夷,发生在长征的路上。那是1934年12月左右,因为长期行军作战,营养不良加上蚊虫叮咬,刘西元染上了痢疾。医生给了他一包奎宁,叮嘱他一日三次,一次三片。刘西元看着手里的药片,心里盘算了一会儿,觉着这样太麻烦,于是一举手一抬头,九片药便全投到嘴里,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白酒,咕咚咕咚地一气儿灌下了半壶。吃完药,继续行军,不知多久,他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刘西元醒来时,才发现自己躺在收容队的担架上。饥寒交迫的他肚子咕噜噜地叫了起来,收容队的老同志一听就乐了,安慰他说,忍着点,等天黑了,找个机会,打个土豪,找点东西给你补补身子。当天晚上,收容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8个鸡蛋,煮熟后,刘西元一口气全吃了,随即便昏睡过去。第二天醒来,他发现,很难治愈的痢疾竟然好了,头也不昏了。
1946年10月,身为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兼政委的刘西元接到了掩护3纵主力转移的任务。此时的东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下霜,寒气逼人。刘西元亲自率领一个骑兵排走在全师的最前面。在接近一个叫东北街的小镇时,夜色朦胧中,突然传来一声厉喝:口令!
马蹄声瞬时沉寂,刘西元回头望去,骑兵排全体面色凝重、紧握武器伫立在阴影里,谁都明白,这声喝叫明显是南方口音,而我军大都是北方人,十有八九敌人已经在我军退路前方宿营,如果我方露出北方口音,对方一定会怀疑。
刘西元转过头来,出人意料地学起对方的口音搭上了腔:我们回师部去,还没接到口令,你们是哪个部队的,什么时候进来的?对方显然信任了刘西元,大声地回答了刘西元的问题。我爸这个本事是在红军学校里表演节目的时候学来的,关键时候派上了用场。
根据对方的口述,刘西元立即判明敌军主力已经突进了通化市,3纵与第2师已经陷入了敌包围之中。刘西元命令部队改道转移,同时上报敌情,3纵及时改变作战部署。事后,辽宁军区司令员程世才专门打电话给刘西元,问,刘西元,你情报怎么这么准确?
而刘西元那仅有的一次重伤,发生在朝鲜战场上。
1950年10月,38军展开了入朝的第一战。由于部署仓促,38军多次错失良机,军政委刘西元和军长梁兴初焦急万分,军指挥所不断向前线靠近。午夜时分,又一次向前方靠近的途中,美军的一颗炸弹落到了刘西元的吉普车旁,气浪把刘西元从半封闭的车里裹了出来,抛向空中,刘西元重重地摔到地上。黑灯瞎火里,吉普车司机将车开出了好几十米才发现坐在旁边的军政委不见了,赶紧下车往回找,才发现了已经昏迷的刘西元。
经诊断,刘西元患上了严重的脑震荡。我爸唯一的一次向组织提出过要求,就是和他的脑震荡有关。刘晓东戴上了眼镜,又仔细地看了一眼父亲的照片,告诉记者,刘西元曾担任过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那是1969年的事情。在兰州呆了两年后,兰州的高原气候让刘西元的头部后遗症频频发作,疼痛难忍。不得已,刘西元向主持***工作的***作了反映,请求调换工作岗位。1973年,刘西元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知道38军不?刘晓东说,就是那个万岁军。这个万岁军的名号是根据***的电文被提出来的。在朝鲜战场上,因为第一次战役的失利,38军铆足了劲,在第二次战役中,沉重地打击了敌军,逼迫敌军放弃平壤,撤至三八线。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名发出对38军的嘉奖令。嘉奖令上的最后两句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
看到这个嘉奖令,我爸和梁军长都泪流满面。那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啊。
仅有一次向组织提要求 朝鲜战场上被摔成脑震荡致后遗症严重
和记者聊的时候,刘晓东总是习惯地看看墙壁上的照片,然后,眼神就会挪到墙壁前桌子上母亲冯岩的照片上。每到这时,他的眼神就很柔软。照片上的冯岩笑得很开心,那是在刘西元八十大寿时留的影。她是在丈夫刘西元走了两年后离开人世的。
我妈特别漂亮,也是家中的独生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冯岩曾经告诉过刘晓东,父亲刘西元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彻底征服了。
刘西元第一次见到冯岩,是在1944年的春天。那年的花开得特别的艳。一天下午,滨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很神秘地将刘西元约到家中打牌。去了以后刘西元才知道,他是想给自己介绍个对象。这一年,刘西元27岁了,也不小了。刘兴元告诉他,这次给他介绍的,是个洋学生,15岁就参加了革命。刘兴元开玩笑说,人家姑娘在他们那里是不多见的骑着洋单车上学的初中生,你这两年私塾的半吊子学生,可千万别在孔夫子面前卖三字经啊。
在刘西元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冯岩在暮色苍茫时分出现了。朦胧的灯光中,身材高挑、容貌秀丽的冯岩婀娜地走向刘西元。就那么一眼,我爸就被彻底征服了。当天晚上,在一拨同志的见证下,一见钟情的二人就正式结成了夫妻,从此相伴终身。
一见钟情洋学生 第一次见面就与对方结为夫妻
***初期被审查 子女受牵连参军屡遭波折
我爸是内敛型的,话不多,我妈是外向型的,两人互补,相亲相爱地过了一辈子。不过,我们这个家庭有过太多的艰难。刘晓东告诉记者,他们有兄妹四人。其中他的大哥刚生下来40多天就被送给当地老乡抚养,20年后,父母将他辗转寻回时,他已经成家了。
1949年12月,刘西元领着冯岩和两个儿子,在一个警卫排的护送下,返回阔别20年的家乡去探望家人。卡车一路颠簸,突然,车窗外传来了密集的枪声,刘西元立即跳下车,发现遇上了小股***溃散部队,未及多想,他立即带人向敌人冲过去,一气儿追了十多里,才想起来妻儿还在卡车上。幸好,散兵游勇并没有想到车上还留有弱小。但这也让刘西元后怕不已。
***初期,刘西元被隔离审查并强制劳动,他的子女们也因此大受影响。当时,送子女去当兵是青年较好的出路。刘晓东和弟弟刘安滨到了刘西元的老部队38军要求入伍,由于刘西元尚未解放,38军又将他们送回北京。后来,刘西元基本解放了,38军才通知说让那两孩子入伍。
我妹妹当兵则更是费尽周折。我爸联系了好几位战友,都被婉拒,最后还是38军的老军长梁兴初知道后,答应下来。为怕反动派阻挠,妹妹是半夜翻出院墙,溜到北京站,悄悄南去成都军区入伍。受到父亲的影响,她到部队后,手续迟迟批不下来,就只好穿着便衣在军营中与战友一块参加操练,直到三个月后,她才穿上了军装。
我爸在的时候,这个院子里很热闹,兄妹们一有空就聚到这儿。一转眼,父亲走了有八年了,这个院子越来越冷清了。刘晓东回头望着窗外,外面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以往每年我们都能收上几百斤的橘子,自从我爸走后,橘子树就慢慢地枯了。还有10天,就是我爸的忌日,我得去看看。其实,刘晓东每个月都会去红星园看望父亲,站在父亲的墓前,东拉西扯地说说话,就好像父亲从不曾离开过。
刘西元生于1917年,38岁便成为共和国的开国中将,那么,他会不会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呢?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葛红国主任告诉记者,据他了解,38岁的开国中将一共有三位,分别是刘西元、谢有法和张池明。若非要论个最年轻,那就得看他们出生的具体月份了。刘西元,出生于1917年2月26日。谢有法,生于1917年4月16日。而张池明,生于1917年8月24日。从这看来,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应该是张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