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科技大学 国际化教学 导师制“护航”——上海科技大学探索本科生教学新路径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上海6月21日电(记者周琳)"我们所知的生物信息尚不足1%,剩下的99%都有待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去探索."在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时,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罗杰·大卫·科恩伯格这样告诉200多名前来参加的高中生.近日,上科大连开7场的"校园开放日",开展了一系列以综合面试为主的多样性活动,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的综合成绩,将成为考生录取的重要指标.作为沪上"最年轻"的高校,上海科

新华网上海6月21日电(记者周琳)“我们所知的生物信息尚不足1%,剩下的99%都有待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去探索。”在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时,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罗杰·大卫·科恩伯格这样告诉200多名前来参加的高中生。

近日,上科大连开7场的“校园开放日”,开展了一系列以综合面试为主的多样性活动,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的综合成绩,将成为考生录取的重要指标。

作为沪上“最年轻”的高校,上海科技大学明年将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这一以“教育、科研、创业深度融合的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三年来探索出了哪些独特的教学理念?

——95%教授有海外经验,国际化无缝衔接

“国际化无缝衔接”是上科大本科培养的鲜明特色。首先是国际化的师资: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95%以上都具有在海外院校或企业的长期学习工作经历,很多都是来自于哈佛、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等顶尖名校的海归精英。

其二是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很多理工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设计,采用英文教学、同步使用原版经典教材,英文PPT、英文作业、英文试卷在上科大是司空见惯的常态。截至2017年5月,56%的理工科基础课和72%的专业课已实现部分或全英文教学。

目前,上科大还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帕多瓦大学在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开展合作。通过这个国际合作网络,上科大给本科生提供包括暑期短期课程项目和“3 1”国际交流项目(一学期或一学年)在内的、充足的、高质量的国际学习交流机会。

——本科生导师制,科研无缝衔接

目前,上科大已聘常任教授145位,特聘教授29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杰青”95位,在物质、信息、生命三个方向已经初步建立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如何将这样强大的科研实力与本科生培养实现无缝衔接?上科大给出的答案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上科大,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各学院的教授,又是本科生的导师;每一位本科生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位常任教授、两位特聘教授为他“保驾护航”。

除了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学习生活、开展导师小组活动、入住宿舍楼开设研讨课之外,导师们纷纷向学生敞开了自己高水平实验室的大门,热情地邀请本科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截至2017年5月,在这所年轻的大学里,已有41%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而上科大的目标是达到100%。

据介绍,上科大的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每名本科生,不论什么专业,必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上科大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说,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同时具有国际视野,成长为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我们的培养特色就是在国际化和科研两个方面做到无缝衔接,让学生毕业的时候,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从事科研工作,都能够迅速上手,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