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山石油画 全山石的油画头像 全山石:坚持写实风格的油画大师
起步在四明大地,成就于寰宇海内,本报今起推出“天下宁波人”系列报道,在为期七个月内,陆续向读者推介一批甬籍骄子。
或抒写故里情怀,或传递发展建言,或记述奋斗历程,晚报记者追随他们的足迹,奔赴各地采访。在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发表20周年到来之际,用我们手中的纸和笔,联络起活跃在全天下的宁波人,共绘宁波发展蓝图。
捧出厚厚的几大本画集,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笑着说:“我先向你汇报一下我最近几年在做什么。喏,这些都是我退休后到处访问、考察后写成的。”2004年3月10日,在杭州南山路附近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楼里,年过七旬的全先生用一句俏皮话开始了我们的“对话”。
全先生说:“我是1990年退休的。这十多年,我连续跑了很多国家,主要是欧洲,像意大利、西班牙等,目的是想理一理油画的来龙去脉。”他说,他当年被国家选派去苏联最好的美术学院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但他知道油画起源在西欧,要画好油画,必须追根溯源,直接向西欧传统学习。
“当初,因为与西方接触比较少,我只好一有时间便到博物馆去研究历代大师的作品。后来回国搞创作、搞教学,一直没有时间。现在退休了,有机会也有条件去西欧实地看看,探寻探寻油画的真谛究竟在哪里。”
一圈走下来,全先生收获颇丰,编著出版了《欧洲油画大师作品点评》以及意大利、俄罗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的个人专辑。全先生说,以前比较侧重于油画实践,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现在正好补上这一课”。
在美术界,写实主义是全先生一贯坚持的创作个性。全先生说:“我认为写实主义是很有生命力的。”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从早年《英勇不屈》、《八女投江》等历史画,到后来八赴新疆创作的风情画,还是现在为各国原先不被关注的写实主义油画家出专辑,如意大利的阿尼戈尼、塞冈蒂尼等,“我要证明的无非就是一点:那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的艺术创作是有很强生命力的,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过去、现在,将来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问一位油画大师为何会喜欢油画,似乎显得可笑,但全先生的回答依然保持着他的幽默。他说:“小时候,我有两个理想,一是音乐指挥家,一是画家,后来可能是我的音乐缘份不够吧,只好做了画家。”
全先生说在考入当时的杭州国立艺专前,还是比较偏好音乐,“当时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杭州,正遇上国立艺专招生,便去报名试试,结果居然被录取了”。然而,正是这个偶然,使中国多了一位大画家。
国立艺专开始时没有油画系,而是统称绘画系,既学中国画,也学西洋画。全先生说,他先学的是中国画,而且还有两幅线描作品出版了,因此本来已对国画产生了兴趣,但到三年级时开始上油画课,便很快被油画灿烂夺目、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所着迷,后来留校做研究员时,绘画系被分成了国画、油画、版画三个专业,自己正好被分到了油画组,从此确定了他的油画创作之路,开始了他用色彩描绘彩色世界的人生历程。
“我的故乡在浙东四明山麓附近的沙港口———宁波鄞县西乡的一个小村落。一条清澈见底的桓溪,从‘全氏宗祠’大门口静静地流淌东去。”这是全山石先生在他的自传中的开场白。
全先生说,自从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他就基本上没回过宁波,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机会“常回去看看”。他说:“没回宁波,主要是因为老家的亲人基本上都迁走了。不过,最近两年我倒是常去宁波。宁波油画界有我的学生,他们常会邀请我去宁波看看。”
对每个人来说,故乡总有割不断的情谊。一次一次的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人交流,离别故乡多年的全山石常常会以油画家的眼光看故乡,会不自觉把故乡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
全先生说,宁波油画创作目前面对的问题也是美术界的一大通病,即艺术创作不能真正深入生活,画家大多比较浮躁。其实现在我国的油画创作水平尤其是油画技法水平已与世界同步了,但要画出好作品更需要“创意、观念”。他说他曾在一次油画评奖中,看到一位安徽画家画了宁波北仑港题材的作品,他觉得这样的题材应该是宁波油画家的优势,“宁波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东西,都是油画创作的好题材。
宁波油画家在结合自己生活和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表现个性和风格,真正下功夫潜心创作是不愁没有好作品的。”
全先生谈到了宁波美术馆,他说美术馆投入使用时,他一定要到宁波看看,因为宁波美术馆有他的一幅作品———他40多年前创作的《八女投江》。这幅作品是全先生当初应黑龙江博物馆之约创作的,后因故毁坏。直到1989年,应美国洛杉矶东方博物馆和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之请,全先生凭着草稿和记忆用了几个月时间又重新画了一幅,之后便一直放在美国。
1995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全山石油画展”,《八女投江》特地从美国运回香港展出。展出结束后,这幅作品就被香港大学博物馆长期陈列,后来又落户宁波美术馆。能让更多的宁波人看到他的代表作品,全先生表示这是件让他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