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灾害信息员培训材料

2017-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就我县而言,自然灾害频繁,暴洪.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8.12"暴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尽快在村一级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迅速掌握灾情.引导群众紧急转移和避险自救,是有效保护灾害易发高发地区群众生命财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就我县而言,自然灾害频繁,暴洪、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8.

12”暴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尽快在村一级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迅速掌握灾情、引导群众紧急转移和避险自救,是有效保护灾害易发高发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是认真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我县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盲区”、建立防灾减灾体系的重大举措。

民政部对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高度重视,2007年至今先后下发3个指导性文件,要求各地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在民政部的有力推动下,2007年,灾害信息员作为一种职业正式获得国家批准;2009年,全国覆盖五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基本建立,截至目前人数达53万多名,2万余名已通过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在灾害预警、灾情信息收集、报送和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害信息员职业主要从事灾害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

分析和评估等工作。灾害信息员的工作以自然灾害信息为主,同事涵盖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灾害信息员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简答的说,此次培训主要是初级灾害信息员的专业培训,在工作技能上侧重于灾害信息的收集。

第一讲 灾害基础知识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自然灾害损失严重。
二、主要自然灾害分类
(一)干旱灾害
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可把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和季节连旱。


防御措施有六个方面:南水北调、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植被建设、人工增雨、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推广耐旱作物种植。
(二)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类。


防御措施有五个方面:绿化造林、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暴雨来临前的防御措施、借助高地避洪避险、被洪水围困时的自救和互救。
(三)风雹灾害
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狂风、暴雨、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

在实际工作中,沙尘暴所造成的灾害也列入风雹灾害进行统计。
(四)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是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较强破坏力的灾害。


(五)低温冷冻和雪灾
低温冷冻灾害是指作物的主要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主要包括倒春寒、夏季低温、寒露风、霜冻和寒潮等。


(六)地震灾害
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有两种方法来表示地震的大小。第一种是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级;第二种是用地震烈度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通常,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有什么措施可以减轻地震灾害呢?一是建设高质量建筑。二是加强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即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加强预警监测。
(七)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等。
防御措施主要有三点:1、灾害前: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2、灾中和灾后:及时采取适当的应急与自救措施。

应立即开展自救和互救,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八)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剧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灾害性海浪、海水和赤潮等。


(九)森林/草原火灾
森林/草原火灾是指在森林、草原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或草原产生破坏性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导致的灾害。
(十)生物灾害
我国的生物灾害主要分为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两大类。
(十一)生物入侵

事故灾难事故灾难是指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并且危害后果较为严重的事故灾难种类。
火灾事故
矿难事故
危化品事故
民用爆炸物品事故
交通运输安全事故
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核辐射事故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具有公共影响性、危害严重性、成因复杂性、处置困难性的特点。
第二讲 灾害信息管理与评估
第一节 灾害信息统计的内容及基本方法
灾害信息统计就是以掌握灾害损失情况为目的,对灾害发生的种类、时间、等级、损失等进行的统计。


灾害信息统计的基本原则
(一)及时有效
灾害信息统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证及时有效,即要保证灾害信息具有很高的时效性。


(二)准确无误
(三)完整无缺
完整性是灾害信息统计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四)客观可靠
可靠性是灾害信息统计的核心要求。
灾害信息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灾害信息的基本要素
灾害信息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所发生灾害的一些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发生时间、灾害结束时间、灾害区域和其他几个辅助要素。
(二)受灾情况
受灾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因灾损失情况(如因灾倒塌房屋间数、因灾死亡大牲畜等)。


(三)救灾工作情况
救灾工作情况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的保障受灾群众吃、穿、住、医、学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工作情况。

具体的统计内容包括:
1、受灾群众生活救济情况
2、救灾资金投入情况
3、救灾物资投入情况
三、灾害信息统计的方式方法
进行统计调查必须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方法。

下面主要根据灾害信息统计要求介绍一些常用的方式方法。
(一) 按照不同的范围要求进行统计
1、普查
2、抽样调查
3、重点调查
4、典型调查
其中普查是基层单位调查、核实灾害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则是上级部门到受灾地区实地调查、核实灾害信息所采取的主要方式。


(二)按照不同的时间要求进行统计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三)按照不同的组织方式进行统计
按照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
是指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系统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
是指为了一定目的,研究某些专门问题所组织的一种调查方式。
(四)按照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进行统计
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访问法、报告法。


第二节 灾害信息报送的基本规范和程序
一、灾害信息报送方式
公文流转方式
常规通信方式
网络通信方式
应急通信方式(以卫星应用为基础)
(五) 传统人工方式
二、灾害信息报送的基本程序
灾害信息报送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可以概括为:逐级审核、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一)常规程序
1.现场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上报
城乡基层的行政村和社区处于灾害发生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感受和体验灾害,是灾害信息的最直接、最基本、最可靠的来源。基层灾害信息直接影响基层政府部门对灾害影响范围、灾情轻重、灾害损失等灾害情况的初步判断。


2.基层政府部门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上报
3.灾害信息的逐级上报
根据不同的行政层级和管辖范围,各级政府机构迅速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本辖区受灾情况,通过逐级汇报,形成覆盖整个受灾区域的灾害过程完整信息,为上级部门的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4.灾害信息的发布
各级政府及灾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和公众通报灾害信息。
(二)特殊程序
对于造成死亡(含失踪)人口1人以上(含1人)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村级灾害信息员在上报乡镇级民政办时,可同时上报县级民政部门。


三、常用灾害预警信号
1.基本概述
灾害预警信号是指由气象、国土、海洋等部门及其所属机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一般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不同的灾害预警信号,既能预示自然灾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又能够提醒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在面度自然灾害时采取适当措施,从而减轻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目前,我国使用最为普遍、最为社会公众熟知的灾害预警信号主要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我国规定了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具体是: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寒、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信号的级别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较重)、Ⅱ(严重)、Ⅰ(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配以中英文标志。


第三节 现场灾害信息评估
一、灾害损失评估
(一)人员伤亡情况评估
1、因灾死亡人口评估
(1)概念:是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2)因灾死亡的界定
只有在灾害事故发生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的死亡现象,才有可能是因灾死亡。


(3)因灾死亡情况的一般处理程序
一般是登记造册、调查确认身份、分析死因和基本特征、上报死亡人员信息、善后处置。
(4)《因灾死亡人口台账》
是指用于记录统计因灾死亡人口相关信息的名册。
2、因灾失踪人口评估
(1)概念: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

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含非常住人口)。
(2)因灾失踪人口的界定
首先必须是灾害发生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的失踪现象;其次必须是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造成的失踪现象;再次必须是暂时无法确认死亡与否。


(3)因灾失踪情况的一般处理程序
详细了解失踪人员失踪时的相关信息;加大灾害现场搜救力度,适时扩大搜寻范围;填写《因灾死亡人口台账》,上报上级民政部门。
3、因灾伤病人口评估
(1)概念: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受伤或引发疾病的人口(含非常住人口)。


(2)因灾伤病的界定
只有在灾害发生之时或之后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受伤或引发的疾病才能算作是因灾伤病。


(二)房屋倒损情况评估
(三)农业损失评估
包括农作物受灾损失评估、林业受灾损失评估、畜牧业受灾损失评估、与野兽在损失评估、农业生产设施损失的评估。
(四)受灾群众家庭财产损失评估
常见的几类家庭财产损失评估:家庭耐用消费品类、用品用具类、粮食食品类、家禽家畜类、其他等等。


二、应急救助评估
(一)基本生活物资需求评估
1、基本生活物资分类:粮食、饮用水、衣被、取暖。


2、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信息、编制调查表、核实信息;现场入户调查登记;
应注意不同家庭类别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物资需要情况。
(二)居住需求评估
居住需求评估是指对受灾群众原居住情况、房屋倒塌损失情况进行信息采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对受灾群众需临时安置住所和需恢复重建房屋情况进行的评估。


通常通过下列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临时居住需要:
1、搭建帐篷或简易房;
2、借助房屋;
3、租用房屋;
4、投亲靠友。
(三)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评估
不同的自然灾害对基本医疗卫生有不同的需要特点、需要内容和需求水平,主要包括医疗服务需求、健康教育需求、饮水卫生需求、食品卫生需求、环境卫生需求、疾病防控类需求。


(四)受灾群众临时教学条件需求评估
受灾以后,临时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即对损坏的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的需求,以及对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新增的教学条件的需要。


三、紧急转移与安置需求评估
(一)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评估
1、转移安置目标人群确定
2、转移安置物资需求评估
“六有”原则: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药医、有住的地方、有书读。


(二)紧急转移安置方式
有四种方式:动员群众投亲靠友;协调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腾空房;动员受灾群众租住房屋;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房。
(三)受灾群众集中安置
1、选择紧急转移路线
选择最快、最安全的转移安置路线,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2、设置临时集中转移安置点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安全、就近、群众自救互救、以人为本。


(四)编制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方案
1、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法规范原则、分级负责原则、资源整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方案内容
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转移安置对象、受灾群众转移、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纪律要求和其他。


第三讲 灾害信息员职业安全
第一节 职业危害基本知识
灾害信息员有其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根据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活动范围和工作职责,灾害信息员的工作环境分为室内和室外。灾害信息员职业危害主要来源于室外灾区环境的危害,比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灾区疫病感染、次生灾害袭击等。


一、灾害信息员工作环境风险
根据灾害种类的不同,灾害信息员面临的职业危害和风险也各有特点,灾害信息员工作的环境主要有:洪涝灾害环境、地震灾害环境、台风灾害环境、冰雪灾害环境、雷电灾害环境、沙尘暴灾害环境、滑坡泥石流灾害环境、高温热浪灾害环境、火灾环境、矿难环境、交通事故环境、疫区环境等。


二、职业工作环境特点
灾害信息员工作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正常社会秩序受影响
2.

交通、通信等基本设施损坏
3.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紧张
4.遭受灾害威胁的可能性大
5.潜在危害风险源较多
第二节 避灾自救与急救基本知识
灾害信息员只有掌握基本的灾害前兆,以及灾害自救与急救知识才能在灾害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


一、灾害前兆
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前兆。灾害发生的前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得感觉器官可以察觉的前兆,另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够直接察觉,需要仪器测出的前兆。
(一)地震灾害
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混、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动物在大地震前大多都有惊恐反应,像遇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萎靡不振;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宏观前兆现象。

同时还会出现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应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变化等微观前兆现象。
出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避险,增加度过灾难的机会。

另外,要特别警惕强烈地震后,在短期内还可能会有较强的余震,使已受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倒塌。
(二)龙卷风灾害
遭遇龙卷风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包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好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三)泥石流灾害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杂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盒上游形成了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是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应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随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雷击灾害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瞬间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摧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雷雨天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出行;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锨、锄头扛在肩上。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旗杆,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

如果雷雨天呆在室内必须管好门窗,把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二、正确预防、识别次生和衍生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得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的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以地震灾害为例,其次生灾害种类众多,包括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可造成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


灾害信息员因工作性质需要在灾区开展工作,应该掌握一定的次生灾害知识,能够识别一些典型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在野外开展工作的时候,有意识的规避次生灾害,保护自身安全。
三、开展有效的现场防护
(一)自然灾害的现场防护
经过灾害的破坏,灾区现场可能面目皆非,千疮百孔,道路也可能被掩埋破坏,沿途坎坷,行走时极易造成跌伤、磕碰,因此进行现场工作是应该注意避免发生各种外伤,还要避免防止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做好卫生防御工作。


(二)传染病疫情处置现场防护
在开展传染病防控时,标准预防措施包括:如果要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需戴手套;接触不同病人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另外,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和鞋套,以减少暴露于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或被其感染的机会及危险性;在进行这类操作时,还必须加戴口罩、护目镜或护面罩。对于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需要特殊的防护措施。


选择正确的逃生与自救的方法
(一)地震灾害
(二)泥石流灾害
1、应向两侧山坡上跑,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应跑到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
2、不应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在运动中可扫除一切沿途障碍
3、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得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淘涮能力,这些地方很危险。


(三)火灾
当遇有浓烟可用湿毛巾捂鼻,弯腰低头迅速撤离。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被或围困时,正确的发出求救信号,是脱离险境的重要手段这是卧着呼救效果要比站着好,因为低矮的地方声波容易穿过空隙传出去。

如果身上着火,应先脱去衣服帽子,一时来不及,可把衣服撕掉,如果实在脱不及衣服,可再地上打滚使火熄灭。但是切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身上喷洒,因为灭火器的药剂会使伤口感染。
正确识别伤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灾害发生后,对于人身受到伤害的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争取时间,减缓伤情、挽救生命。


(一)机械性外伤
首先要使伤者脱离埋压。挖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使伤员再度受伤,动作要轻、准、快,不要强行拉。如全部被埋应尽快将伤者的头部优先暴露出来,清理口鼻泥土沙石、血块,松解衣带,以利呼吸。


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应使伤员平卧,头偏向一侧,防误服呕吐物。伤口出血时应用布条止血和净水冲洗伤口,用干净毛巾包扎好以防感染。。骨折时要用夹板或代用品固定。呼吸停止者,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心跳停止者,要实行胸外心脏按压。搬运伤员要平稳,避免颠簸和扭曲。有条件时及早输血、输液。
(二)烧伤
火灾中的伤员多是热力烧伤、吸入性损伤,烧伤伴合并伤,应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二三度烧伤时,要及时送医院抢救,途中尽量减少颠簸,注意保暖,进行吸氧和输液。


(三)窒息
对呼吸已经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频率每分钟16到20次。如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每分钟80到100次,与人工呼吸操作之比为5: 1。


(四)电击、雷击
自救应遵循以下步骤:
1、火速切断电源。
2、伤者脱离电源后,应就地平卧,松解衣扣,腰带等,确定心跳停止时,在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后,才可使用强心剂。


第三节 防灾救灾基本知识
灾害信息员应掌握基本的救灾防病知识,并向周围群众宣传灾后传染病防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应急措施和要求,使灾区群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急救助防范,把可能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自然灾害引起的传染病和多发病防治
1、病毒性感冒
2、肠道传染病
3、钩端螺旋体病
4、疟疾
5、红眼病
6、“烂脚丫”
7、“烂裤裆”
8、虫咬蜇伤
9、蛇咬伤
二、饮水卫生
(一)饮用水的常见卫生问题
水源污染一般有三个情况,水体的感官性状、水体发生生物性污染、水体的化学性污染。


(二)饮水卫生的保障措施
1、选择合适的水源
按取水点分为地面水、地下水、降水三大类,按取水方式可分为集中式供水水源和分散式供水水源。


2、保护水源
3、将就饮水卫生
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而且一定要进行饮水消毒;存水的用具必须干净;对不符合卫生标准饮用的水,要净化、消毒后方能饮用。
(三)饮水的应急处理
1、净化
2、饮水消毒
漂***对水进行消毒,每吨水4到8克。


三、食品卫生
四、环境卫生
(一)灾害期间的环境卫生问题
居住条件恶化、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水源污染、化学物污染。
(二)环境清理和整治
室外环境的整治、室内环境清理、清除水井污泥并投以漂***消毒、整修厕所并修缮禽畜圈。


(三)防蚊灭蚊
(四)防蝇灭蝇
(五)整理厕所卫生
(六)生活垃圾处理
(七)人畜尸体处理
五、灾区消毒
(一)常用的消毒方法
1、加热消毒,有干热消毒法和湿热消毒法两种。


2、消毒剂消毒
(1)含氯消毒剂,用于食饮具、物体表面、环境、水疫源地消毒。
(2)过氧化物消毒剂,主要用于耐腐蚀物品表面、环境及空气等地消毒。
(3)碘伏。一般用于手和一般物品表面的消毒。
(4)洗必泰。属于低效消毒剂,性质稳定,用于人体皮肤的冲洗。
(二)常见物品的消毒处理方法(暂略)

第四讲 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规程

一、报送内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旱灾、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结束时间、受灾区域、人口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损情况、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及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

采用报表的表式共有五个:《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救灾工作年度情况统计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两个统计表和《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因灾倒房户台账》、《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个台账表。


二、报送要求
1.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
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

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并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 (1)初报: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1 小时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灾情后半小时内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2)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需执行24 小时零报告制度,即:灾害发生后,每24小时必须上报一次灾情,即使灾情没有变化也必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

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每天8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每天8时30分之前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3)核报:灾情稳定后,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在1日内核定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1日内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对于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和倒损房屋情况,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同时填报《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和《因灾倒房户台账》,并会同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2.旱灾情况报告
反映旱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填报相关内容),并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

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及时了解灾情,并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汇总情况后上报到县(市、区)。

在旱情发展过程中,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乡镇(街道)每10 日上报一次灾情,直至灾情解除,上报核报。 3.救灾工作情况报告 统计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和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救灾工作情况。

填报表式使用《 救灾工作情况年度统计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 (填报相关内容)。 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在每年6月上旬开始核查上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工作情况,于6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于7月5日前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在每年9月上旬开始核查本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工作情况,于9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于10月10日前汇总上报到县(市、区)。

4.冬春灾民生活救济情况报告 统计冬春季节灾民生活救济情况,统计时段为每年的12月至下一年度的5月,一季作物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至下一年度的7月。填报表式使用《救灾工作情况年度统计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

每年6月上旬开始,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上一年度冬季和本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已救济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账》,并汇总数据,于6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

乡镇(街道)在接到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5日前将本地区汇总数据上报到县(市、区)。各级报表会同《救灾工作年度工作情况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一起上报。

每年9 月上旬开始,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年度冬季和下一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情况,入户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账》,并汇总数据,于9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

乡镇(街道)在接到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10日前将本地区汇总数据上报到县(市、区)。各级报表会同《 救灾工作年度工作情况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居委会)》 一起上报。


三、报送方式
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向乡镇(街道)报送灾情时,有条件的应以传真或电子邮件上报;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电话或其他方式报告,电话报告时应做好电话记录备案。 乡镇(街道)向县(市、区)上报灾情时,一律以传真或电子邮件上报,并加盖公章,主要领导签字;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电话或其他方式。


四、报送人员
原则上乡镇(街道)灾情报送人员为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灾情报送人员村级灾害信息员。灾害信息员职业制度全面实施后,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灾情报送人员原则上须取得五级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