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平退居二线 文革前“一线二线”制度 毛泽东为何要退居二线
“一线二线”是“文革”前中央最高领导层实际存在的一种分工。这一分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共中央为什么没有就这一制度做出正式的规定?这一制度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何种重大影响?
何谓一线二线制度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是毛泽东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的。按照毛泽东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所谓一线就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线就是不主持日常工作,政治局常委中,他处在第二线,其他同志处在第一线。根据这一说法,再结合“文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的情况,我们可以对一线二线的涵义做出一个更为具体和确切的概括,其内容如下:
第一,政治局常委分一线二线,毛泽东处于第二线,其他政治局常委处于第一线;第二,毛泽东处于第二线,就是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日常工作由处于第一线的政治局常委主持;第三,刘少奇和邓小平是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也即中央日常工作的两个主要领导人。
但笔者认为,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最初提出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的问题时,他所谓的退居二线,不仅仅是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因为在1953年之前,中央日常工作就经常由刘少奇主持。笔者认为,这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上退下来,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辞去党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在1954年9月前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职务,以党中央名誉主席的身份继续参加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
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叶子龙回忆录》,曾长期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叶子龙回忆说:“记得斯大林去世前后,他曾当着我的面说过: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啊!
我也不想当主席了。”斯大林去世是在1953年3月,因此毛泽东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的问题,与他向叶子龙所说不想当主席了的话,应是有联系的。毛泽东还表示:“我老了,不适合当国家主席了,我也不想当这个主席。”
一线二线制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关于一线二线制度形成的时间,在一些回忆录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为了澄清这一问题,笔者查阅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刘少奇年谱(1898-1969)》、《刘少奇传》、《毛泽东传(1949-1976)》,试图找到有助于说明这一问题的答案。
但在这三本利用了大量中共中央档案资料编写而成的重要著作中,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刘少奇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毛泽东是什么时候正式退居第二线的记载。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编写人员疏忽所致,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文革”前,虽然事实上是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但中共中央从来没有对一线二线制度做出过正式的成文的规定,对刘少奇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也从来没有明确地以成文的形式做出过决定,这一制度始终只是一个非正式的制度,它的内容,它开始实施的时间,都是模糊的。
在一些直接或间接当事人的回忆中,为什么对刘少奇、邓小平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问题说法各异?原因即在于此。
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五个重要的关节点:
第一个关节点是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的设想。第二个关节点是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八大”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在接见外国友人的时候说,这次党代表大会他是跑龙套,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
第三个关节点是1959年4月刘少奇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但至“七千人大会”前,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国内的许多重要事务的决策,仍然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做出的。
第四个关节点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刘少奇实际上开始全面主持中央的党政领导工作,自此以后直至“文革”发生,毛泽东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这次会议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细节,即在会议闭幕的第二天,1962年2月8日晚,毛泽东即坐专列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了。
刘少奇真正主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从“七千人大会”开始的。毛泽东在这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即离开北京去外地巡视,很有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识地摆出的一种退居第二线的姿态。